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taipei dinner news-business-2010-7-13-04-台日名師聯手出擊,率交大研究生開創數位新建築

台日名師聯手出擊,率交大研究生開創數位新建築

展名:《結構 巢》(Body, Nest and Computation)
展期:20010/07/01~09/30
地點:台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B36, 37前方藝術廣場

  快樂的暑假來臨,但是當代館的「地下實驗.創意秀場」不但沒有跟著暑休,反而熱力綻放。走到這個位於捷運中山站地下書街的藝術實驗展場,目前同時展出的就有:一、充滿視覺挑戰的德國錄像藝術展《三極片》;二、由一群充滿熱情的台灣青年志工自行策劃的《回到愛的星球》,再現他們在非洲史瓦濟蘭與一群黑人兒童的互動情節;三、以台灣新生代導演作品為號召的《青春崇拜影展》;四、由台灣建築師洪大為、日本建築師豐田啟介、以及多位交大建築所研究生共同設計創作的《結構 巢》特展。
  《結構 巢》為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介入公共空間計畫~當代系列」的第二十檔展覽,也是一個介於建築與雕塑之間,整合工程結構與美學造型的特殊展覽;以人來人往的捷運中山站地下街作為展示發表以及和民眾互動的場域,也是一個嶄新的嘗試。除了展品本身充滿藝術實驗性格,展覽模式也具有行動實踐的意義。這個展覽,由台灣知名建築師洪大為(境向建築師事務所)與日本新銳建築師豐田啟介(Noiz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共同合作,加上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六位學生參與製作,兩座充滿未來感的「微型建築」裝置,充份結合了工業化塑膠材料與尖端數位設計學理,整體造型除了呼應捷運地下街快速流動的人潮,也著眼於現代人與建築空間的互動與關聯,並具體示範了形式美學與建築結構緊密對話的諸多可能性。
  本次展出的二件「微型建築」作品,特色之一是對於塑膠板與塑膠管等工業化材料作了極大的活用,之二是透過數位化的立體造型設計與精準的力學模擬,以單一的材料和極簡的造形單元,加上廉價日常的五金組件,創造出了有別於傳統建築對「堅固」型結構、空間及量體的制式期待,而代之以韌性結構與活性造型,因而有利於與環境變因(風力、人力)互動的類有機建築/雕塑,這對於地震頻繁的台灣與日本,可說也是一項既大膽又具有應用前景的希望工程。
  本展的二件作品,也具體突顯了百年來包浩斯建築設計學院所提倡的核心概念:「當物品的功能性與美學性畫上等號之時,一件能滿足功能需求的物品或建築,本身也可以成為一件藝術品。」
--------------------------------------------------------------------------------
文建會藝術介入公共空間計畫 當代系列二十
展覽名稱:結構 巢 | Body, Nest and Computation
展覽期間:2010/07/01~2010/08/31 11:00~20:00
展覽地點:捷運中山地下書街「地下實驗.創意秀場」藝術廣場(近R9出口)
開幕茶會時間:2010/07/04 14:30~15:30
開幕茶會地點:台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我閱讀咖啡」(近R9出口)

展覽總說

在都市空間陌生的尺度下,極高密度下所呈現的感知是麻痺。人們以定速穿梭於無止盡糾纏於市中心的捷運地下街,都市點與點之間縫細將填滿,抹去,直到有如日光燈般的空白。
本裝置藝術希望在這漫延的都市空間內提供一個定點角落,他將以Gaston Bachelard 「巢」的空間形式滿足人們潛在的感知慾望,在一連串對溫度、觸感、濕度、甚至心跳聲的過濾放大的過程中,地下街的行人可以再度找到自我的presence 或 absence。
配合台北當代藝術館於中山捷運站地下街的展示空間設置二座空間物件,藉由物件與空間的所產生的磨擦,空間物件的形式希望可以在公共的場域裡刺激參觀者的感知,並提供行人短暫逗留休息及沉思的地點。
兩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一邊以材料與結構之間的關係作為考量,去完成一個皮層與結構為一體的包覆物;另一組則以空間中模糊的分隔和人跟空間的相互關係,去做出一個隧道的空間。兩組對於思考空間經驗,以及對材料的選擇和構法都是以建築設計的角度出發,試圖利用這樣的方式去完成介於藝術跟空間之間的跨型態建築。

策展人

豐田啟介/Keisuke Toyoda
日本noiz architects 建築事務所合夥人
洪大為/ David Hong
境向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創作者
結構 ‧巢| PET OHMU
徐宇亮/陳紫楓/Carl Christopher
Yu-Liang Hsu/Alicia Chan/ Carl Christopher
作品說明:
在PET OHMU中,我們試圖用”牆”來討論一個身體尺度的結構物。一般我們所熟悉的”牆”大多是用來區隔空間或是做結構使用。我們在想,”牆”是不是可以跟我們的身體有更多的關係,或是提供一個獨特的空間經驗,而不再只是功能上的用途。
我們試圖使用一種材料、一種構法來同時處理以上兩種議題,這也使得PET OHMU在展現樣貌的同時也表現出它的結構。此外,參數式的軟體媒介也讓PET OHMU有辦法被精確的建構起來。
材料也是PET OHMU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選擇PET塑膠除了提供給我們所需要的結構強度及韌性,它的穿透也創造了更多的層次變化;除此之外,它是100%可回收的。PET OHMU不僅僅創造一個獨特空間場域,也宣示了我們對於環境的態度,更提供了一個PET塑膠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方式。

In this project, we try to use “walls” to talk about a body scale structure. Normally, we use “walls” to divide space or structural reason, we’re wondering, is “walls” could have more relation to our body, or could it provide an unique internal experience, not just for functional use anymore.
Talking about “walls”, how it stands and how it appears would be two basic issues. We’re trying to use just one material and one structuring method to deal with both issues. So that makes pattern as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mputational tools makes it possible to build and in exact position we want it to be in this project.
Material is another important element in this project. PET plastic not only provides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flexblity we need, but also varies of transparency levels; in addition, PET plastic is 100% recyclable. PET OHMU not only creates an unforgettable internal experience, but also declares our attitude toward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and a way of using recycled PET plastic.

巢藏| Nest Hiding
林宜弘/林冠宇/陳揚升
Yi-Hong Lin/Guan-Yu Lin/Yang-Shen Chan
作品說明:
以思考人與空間的變動關係為出發點,紀錄人在藏身到空間中的動作與所產生的邊界關係,並將此邊界延伸成為一個空間隧道。半透明塑膠管的選用在表現邊界的模糊個性,同時讓空間內外的分隔更加曖昧,藉此讓人思考空間與人的關係。

Start with the idea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we record the boundary of people hiding into space. Then We connect the boundary in to a tunnel like space.
We use semi-transparent tube to show the ambiguous effect of boundary. It also blur the separation of space to make people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human.
---------------------------------------------------------------------------------
設計說明

在PET OHMU中,我們試圖用”牆”來討論一個身體尺度的結構物。一般我們所熟悉的”牆”大多是用來區隔空間或是做結構使用。我們在想,”牆”是不是可以跟我們的身體有更多的關係,或是提供一個獨特的空間經驗,而不再只是功能上的用途。

談論到”牆”,它如何站起來,以及呈現出什麼樣的樣貌、質感,是兩個基本的議題。我們試圖使用一種材料、一種構法來同時處理以上兩種議題,這也使得PET OHMU在展現樣貌的同時也表現出它的結構。此外,參數式的軟體媒介也讓PET OHMU有辦法被精確的建構起來。

材料也是PET OHMU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選擇PET塑膠除了提供給我們所需要的結構強度及韌性,它的穿透也創造了更多的層次變化;除此之外,它是100%可回收的。PET OHMU不僅僅創造一個獨特空間場域,也宣示了我們對於環境的態度,更提供了一個PET塑膠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方式。
-------------------------------------------------------------------------------
題目:結構 巢 | Body, Nest and Computation
指導老師:豐田啟介(Keisuke Toyoda)、洪大為(David Hong)

本裝置藝術希望在這漫延的都市空間內提供一個定點角落,他將以Gaston Bachelard 「巢」的空間形式滿足人們潛在的感知慾望,在一連串對溫度、觸感、濕度、甚至心跳聲的過濾放大的過程中,地下街的行人可以再度找到自我的presence 或 absence。

主要用來研究如何借由新穎的科技來輔助未來建築環境的實踐。製作過程分為二階段; 前置研究及實體設計製作。

一 前置研究:
此階段主要研究分析數學演算規則與基本生物構造之間的關係, 並藉 Rhino 及 Grasshopper 等3D建模及程式編輯電腦軟體來重現其形體幾何。並討論如何借由參數的調整來呼應各種環境條件。

二 實體設計及製作:
與傳統製作不同,將大量用運自動數位輔助製造技術,例如雷射切割器, CNC 車床等高科技機械來討論未來建築機施工自動化的可能性。
全部構件將在工廠製造切割完成後, 運送到台北捷運地下街基地, 於現場組裝及作必要修正。
因為藝術品為工廠電腦自動化製作,現場組裝,所以可以確保其精確度及品質並縮短工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