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upn-taipei news-young-2011-7-28-03-青年壯遊 乘著竹筏波動打造另一個看台灣的視角

青年壯遊 乘著竹筏波動打造另一個看台灣的視角

隨著城市發展,河流承載的歷史逐漸被人們遺忘,有一群愛好攝影且關懷環境議題的同好,有感於河流曾是灌溉的重要命脈與居民關係緊密,然而,曾幾何時卻對河流產生如此莫大的疏離感。由魏祉璿、彭珮雯兩個女生共組「隨波竹流隊」,參加行政院青輔會第三屆「青年壯遊台灣─尋找自己的感動地圖」,並號召多位志工和宜蘭社區大學邱錦和老師一起乘著竹筏展開計劃。

執行構想是團隊在一次課堂上看到日本攝影師中野正貴從河川上拍攝東京,帶來了不同的啟發,思考著「假如我們不再從上往下觀察河流與城市,而是改變角度,從下往上關心河流與環境的變化,使用傳統竹筏以紀實攝影及錄影的方式呈現我們的觀察。乘坐在竹筏上不僅看到水的波動,從竹筏往城市看,都市建築高低起伏的陸地波動又是另一種景緻。」這樣在竹筏上利用最貼近河面的視野角度來觀察人與自然、河流與都市之間互動的構想因而誕生。

計畫中最困難的部分除了要自製竹筏,還要克服心中的恐懼,搭乘竹筏進行攝影,竹筏是一種傳統簡單素樸而且價格低廉的素材,象徵我們回歸自然的原點。透過手做的過程,可以了解傳統技藝的可貴,傳承先民的經驗與智慧。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隨波逐流團隊還是邀請了宜蘭社區大學邱錦和老師從旁指導竹筏的製作與拆解,確保竹筏能行駛無礙。

就這樣團隊乘坐著共同打造的竹筏漂流於宜蘭冬山河進行漂流紀錄,隨波逐流的過程中,河面上總有漂浮的垃圾,祉璿有感而發地說:「年僅6歲的小志工在乘坐竹筏之餘,還不忘打撈垃圾上岸,看著小志工認真撿拾垃圾的畫面,不禁讓人感嘆,美麗的冬山河,曾經是冬山、五結、羅東等地區居民飲用水的重要命脈,這條滋潤著宜蘭居民生命的河流,曾幾何時,也被人們所製造的垃圾覆蓋她的美麗。」

對於用竹筏航行這件事本身的難度以及其中包含的學問與智慧,珮雯也有相當深刻的體會,在河上順流而下的時候,珮雯分享:「航行過程除了可觀察沿岸的人文風景變化,它看似簡單,但划船所需的合作無間與人手調配、竹筏前進的方向掌控、如何配合風力以及水流的方向,甚至船槳會突然解體、撐船的竹竿不堪使用而斷裂,還有河上隨處可見的障礙物,都在在考驗著大家的應變能力與耐力。划了一趟下來,雖然很累、很狼狽,但實際跟大自然親密共處之後,才發現有好多事情要學,從岸邊觀望的視野與在河中所看到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世界,那不僅僅是外在感受上的衝擊,更是心靈上的一種轉變與啟發。」祉璿也表示:「透過這次壯遊計畫,發現冬山河沿岸的風光是這麼地美妙,有幸得以透過攝影詳細記錄並觀察到城市發展對於河川的影響,這趟旅程大夥真正找到了人與自然合諧共存的價值。」

隨波逐流隊預計於7月底至台北淡水河分支(基隆河),目前也透過青輔會網站招募同行志工,廣邀大家共同來感受河流的生命力,紀錄台灣土地的記憶。不過經過上回冬山河的經驗,團隊發覺竹筏在運送方面有其困難,尤其昂貴的運費,實是不堪負荷,因此決定在航行基隆河前再造一艘竹筏,這次團隊依然會透過攝影鏡頭拍攝河川之美,還有基隆河沿途風光,目前隨波竹流隊已經開始積極安排參展,期待透過攝影展發揮感染力,號召更多人懂得珍惜愛護大地之母-河川。

青輔會李允傑主委也對於兩位實踐家在計畫中展現出對河流、城市、自然的關心表示稱許。李允傑主委並表示除了青年壯遊台灣計畫,提供青年以創意實踐夢想外,政府照顧青年的相關配套措施,尚有:經濟弱勢家庭在學青年工讀計畫、青年就業力提升、青年創業貸款、青年安心成家方案、青年旅遊卡等方案,歡迎青年們多加參與應用,詳情可至青輔會網頁 (http://www.nyc.gov.tw) 查詢。有關本活動計畫相關資訊可至活動專屬網頁(http://www.youthtravel.tw/taiwantrekker/)查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