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upn-taipei news-art show-2011-01-21-1-劉耿一回顧展-生命感知與詠嘆》

環球郵報 - 記者- 鄢國榮 - 臺北市 報導】
Aria of Life: The Art of Liu Keng-I
策展人:劉永仁


展覽期間:2011.1.22-2011.4.3

展覽地點:北美館 3樓A區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9:00-22:00



劉耿一(1938-),台灣前輩藝術家劉啟祥之長子,受父親啟蒙踏入藝術一途,至今逾50年。個性內斂極富敏感性的他,是一位具有社會使命感的畫家,其思想與繪畫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藉由繪畫、造型木作與書寫,表達其對社會的關懷使命,描寫人類在大自然間的和諧與矛盾,同時也反映其熱愛生活與藝術感知的溫情批判。《生命感知與詠嘆》全面性回顧探討劉耿一繪畫與造形構成的視覺語言,呈現他藉由創作刻劃對生命內在、社會現實、以及對人與土地家園之情懷,精選自1960年至2010年油畫和油性粉彩60組件,其中自畫像、人物、妻子、家族群像等占相當之比重,同時亦難得展出藝術家設計製作的手工木作椅子10組件。


劉耿一是位多愁善感的藝術家,他描寫悲歡離合的題材,無論是人物、自然景觀或建築物,皆呈現欲語還休與模糊圖像的特質,像是觀察人世間的視野角度,也反映出藝術家真實的心靈感受。本展從劉耿一的作品發展脈絡分析其視覺語言,數個面向包括:內蘊煥發光芒、頌揚自然原鄉、社會激情圖像、反思身份與認同,以及藝術設計與手感巧思等;精選代表作品,從60年代時期的、〈自畫像〉、〈思〉、〈微光〉、到2010新作〈日與夜〉、〈自由的飛翔(雙聯畫)〉等,以及晚近十年旅居紐西蘭的生活與創作經驗,呈現他感受到藝術家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衝擊之感受。而「構成系列」為劉耿一親手設計製作的木製家具,是藝術家將藝術融入生活機能,展現理想品味且充滿美感意識的具體呈現。策展面向分述如下:


內蘊煥發光芒
1957年起,劉耿一隨父親習畫,之後參加各種美術競賽,在1962年榮獲台陽展「台陽賞」及全省美展優選,並在高雄市「台灣新聞報畫廊」舉辦首次個展,從此展開其藝術之旅。劉耿一初期的作品,於表現手法及畫面的氛圍,顯見承襲其父親以及受到印象派的影響。時當台灣現代美術發展所關注的轉變時期,畫家創作以寫生描繪自身及周遭的生活景象為題材,例如:人物、屋舍、靜物、田野風光等;而印象派畫面對自然及物體寫生,探索光與色之關係,捕捉剎那的永恆光影,透過光源賦予物體的感覺,畫家不再侷限於形體界限,顛覆傳統的視覺經驗,藝術家將其內心情感反射於畫布之上。


本次展出年代最早的畫作〈月〉(1960),一輪似有若無的月色懸掛於湖邊接近山巔之上,苦澀凝重的筆觸籠罩在整體微暗的山景中,反映出劉耿一當時創作的心情寫照,此即畫家的主觀情感投射於大自然天地的視覺變化,而非一成不變地再現自然實景。此時其作品尚有〈思〉(1965)、〈竹雞和靜物〉(1967)等,後者的畫面筆觸帶渾厚肌理的質感,磚紅色調的懸吊竹雞與左側瓶子突出於凝重的金黃色調,隱約可辨的形象,具有濃烈的祭壇象徵儀式,亦可視為畫家探討死亡課題的開端。


頌揚自然原鄉
1969年,劉耿一從高雄市遷居至屏東恆春,倘佯在鄉野的懷抱裡,展開人生另一階段的沉潛與思考。這段期間他任教於恆春國中擔任工藝課程,特別對於製作木器、家具產生感興趣,雕塑造形木作的立體作品。


1970年代初,藝術文化界面對當時台灣在外交上的挫敗而深刻反省,美術創作者排除盲目隨從西方現代主義流派,積極地反思追求象徵草根性的美學觀。當時隱居於恆春的劉耿一,其敏感的思緒感受到台灣意識中的鄉土運動,以寧靜澹泊之心繪描〈白壁〉(1971)與〈門〉(1972),投注畫家心靈的真實情感,關注日常容易被忽略的建築角落。1981年,他辭去教職,移居高雄市,成為專職畫家,在此之前10年在鄉間的光陰,劉耿一蘊釀豐富澎湃的創作能量,於此時源源不絕豁然開朗,逐漸揮灑大放異彩。


社會激情圖像
1980至1990年代期間,劉耿一的繪畫內容,從頌揚自然景物擴展到關注社會激情層面,尤其反映在政治、環境保護乃至苦難與生存空間與死亡的課題。其描寫與死亡相關的議題如:〈葬禮〉(1991)、〈死亡的行進〉(1992)、與〈黑色十字架〉(1995)。藝術家以畫筆揭露死亡的面紗,的確是挑戰視覺禁忌的行為,但觀者卻或許能從中被激發心理對人生之喟嘆,且如果藉著瞭解死亡而免除不必要的恐懼,人將變得更有勇氣去開展豐富的生命力。


劉耿一面對社會環境的各種天災、人禍等亂象,將埋藏在內心的情緒翻騰之後,以生動的彩繪表現出深沉的詠嘆,將悲傷忿怒轉化為強而有力的視覺圖像,表達對現實人生的理解與感受。如〈哭泣的黎明〉(1996),畫面中的人表情悲切吶喊,雙手抱持垂死的新生嬰兒,佇立在湛藍的時空中,表現出鮮明而控訴的反動意識。


反思身份與認同
探源劉耿一的人生哲學與藝術背景,出生於日本,童年歷經第二次大戰,以及戰後隨父親返回台灣的歲月,數種語言(台灣話、國語與日語)的調適轉換,其雙重血緣的民族特質,在時代、人和土地與環境交織的文化血緣裡成長,是他創作時不間斷質問自身與土地的因緣。作品〈從日到夜(雙聯畫)〉(2002)畫面背景中的方位指標,書寫TAIWAN與JAPAN文字印記圖像,確有幾分微妙的身份與根源認同歸屬之叩問與迷茫。


此回顧展選件中展出許多描繪自畫像、人物、妻子畫像、家族群像等作品,這是劉耿一本身始終探討之課題,「自畫像」是畫家自我審視內在與外表的深層表現,衷情以自我或妻子以及親人為探討對象,將他們書寫成若隱若現的形象,使觀者感受到內斂沉靜、如謎樣般的詩情畫意,人物的容貌融入在層層交疊的色彩肌理當中,或撕裂吶喊、或激昂表現,雖溫和卻帶有堅韌的批判精神。


比較對照1963 年的〈自畫像〉與2002年〈沈思的重奏〉雙聯畫,前者以強烈光影透視畫家的心靈深處,後者畫面以手按捺臉部,呈現若有所思的困惑狀態,然而模糊曖昧的氣氛是不變的筆法表現。藝術家在各個時期不同階段地肖像創作,既是個人生命底層的沉思吟誦,也是探索其視覺語言之精華。


藝術設計與手感巧思
劉耿一以繪畫抒發感性的內在情懷,並以理性的思維,探索造形木作,自70年代初開始進行相關創作與實驗,使用如茄苳木、黑檀木、龍眼木、柚木等原生素材,透過精巧的手藝轉化賦予新的造形生命。


本展精選劉耿一自1973到2010間的造形木作「構成系列」10組件,原木紋理及溫暖的色澤,簡潔的造形與精準榫接構成優美機能的椅子,其間包含可視的與隱形(抽象思維)的設計等各種內涵,從虛擬想像到真實的空間,充滿作者的巧思與手感辛勤的勞動精神。據劉耿一表示:在他的腦海裡充滿千百種椅子精靈不斷地翻騰,在創作欲望的驅使下,自覺意識牽引果敢的動能付諸實現,為力求達到藝術與生命融合的理想境界。


演講∕賞析會訊息


地點:地下樓視聽室。免票、免預約報名
場次01. 2011.02.19(六) 14:30 演講會主題《觀探的窗口─劉耿一的藝術之路》
主講人:劉耿一(當代藝術家)

地點:三樓A展區入口。免票、免預約報名
場次01. 2011.03.06(日) 14:30 賞析會主題《浪漫與回歸─潛藏於心靈靜默中的劉耿一》
主講人:蔡獻友(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場次02. 2011.03.27(日) 14:30 賞析會主題《從生命感知與詠嘆看劉耿一》
主講人:劉永仁 (劉耿一回顧展策展人)



圖片說明:
圖01

藝術家劉耿一(右)與妻曾雅雲(左)於作品前合照
作品:〈妻的畫像〉、油彩畫布、91 x 72.5 cm、1984

圖02

藝術家劉耿一解釋其手工木作椅製作結構
作品:〈構成’00-7〉、柚木、87 x 44.7 x 70.3cm、2000

圖03

作品:〈自由的飛翔(雙聯畫)〉、油彩畫布、132.5 x 98.2 cm x 2、20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