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upn-taipei news-art show-2011-01-25-3-環球郵報 - 記者- 鄢國榮 - 臺北市 報導】2011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搶先預告春德的盛宴」挑動飲食男女原始欲望

2011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搶先預告
「春德的盛宴」挑動飲食男女原始欲望


展覽名稱:「春德的盛宴」謝春德個展 Le Festin de Chun-te
展覽期間:2011/6~2011/10

展覽地點:威尼斯大運河S. Stae船站旁的Scoletta dei Battioro e Tiraoro



台灣藝術家謝春德預定於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盛大舉辦的個展:「春德的盛宴」(Le Festin de Chun-te),為台北當代藝術館推薦籌組,並由法國電影館前館長多明尼克‧巴依尼教授(Dominique Païni)與台灣當代影像學者林志明教授所共同策劃。這是台灣首次由國際重要策展人與國內專家學者合作,攜手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舞台上,為台灣藝術家精心策劃的大型個展。


作為一位知名的攝影家,謝春德的藝術生涯開始於60年代晚期,創作領域橫跨紀實攝影、報導攝影、商業及時尚攝影、設計、詩、裝置、電影製作、舞台及時尚設計、美食、數位技術發展等,是台灣少數幾位完全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家。在廣且深的創作歷程中,謝春德的藝術理念始終清晰:他深信藝術必須觸動人的內心深處,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他的藝術總是探索著如何挑動人們最原始的慾望。此次威尼斯個展,圍繞著「情慾」和「飲食」的主題脈絡,表達人類深沈而幽闇的內在經驗。展覽將包括三個主要部分:(1) 攝影作品《生》系列(Raw),共二十一件;(2) 裝置作品,包括一件大尺幅輸出的攝影作品;(3) 開幕期間規劃舉行多場與盛宴主題相關的《飲食劇場》(Cooking Theater)表演。


以此次展出的攝影作品《生》系列為例,這是一個超過二十年製作時間,起始於1987年結束於2010年的長期攝影計畫。此系列的原初概念來自於謝春德對台北周邊三重及其他地區(蘆洲、五股等地)的細膩觀察。三重過去一直是台北市的衛星城市,隨著大都會的快速發展,從台灣其他地區移入的人口經常選擇三重作為暫時居住的地點。從中我們可以敏銳地發現城市發展對環境的無情濫用,以及一種無家可歸的漂流感。這個攝影系列便是從這些觀察中汲取靈感,但它並非紀實攝影,而是對於我們存在狀態的一種寓意。


巴依尼教授認為,謝春德的攝影瀰漫著如暴風雨一般的氛圍。透過各種憂鬱而深沈的身體形象,例如:被扔到一個象徵性荊棘地的身體、被吊起來的身體、被遺棄於現代的冷漠和震耳欲聾中的身體、被撐開的身體、以性行為方式懲罰的身體、像是公然受辱的身體等,深刻地探索著由「愛慾」和「死亡」所交織的生命風景。巴依尼教授貼切地指出:「在謝春德的作品中……殘酷與愉悅元素同時被豐盛地置入場面、缺乏節制、情欲的奔放漫流……沈醉與犧牲,這便是為何這些影像如此擾動人心。」


為了進入我們經驗最深層的所在,並挑動我們的原始慾望、重新組織它們,本次展出謝春德也精心安排了另一條取徑:飲食藝術。在世界知名「食方」(C’est bon)餐廳裡,可以看見他曾用心經營的痕跡,不僅發揚在地飲食文化傳統的深刻知識,更透過「美食饗宴」挑戰現代藝術的窠臼囿限。


此次於威尼斯粉墨登場的《飲食劇場》表演,從菜單、烹煮方式(由台灣傳統米食發展而出)、茶事、甚至於食物的餐盤物件等,所有環節都以極為特殊的方式相互搭配並精心考究,它們本身即是完整的藝術作品。舉例來說,如果「吃」意味著將食物從嘴巴吞下,那麼表演裡的前菜並不是「給人吃的」,而是讓人以嗅覺感受食物的純粹香氣。《飲食劇場》表演的相關細節都仍在積極排練中,目前規劃每回表演約60分鐘,開放八名賓客參與。所有活動皆會完整記錄,並在表演結束後於展間公開播放。《飲食劇場》以「吃」的儀式作為探討生命經驗的嚴肅方式,實為世界首見的藝術創作!


  「春德的盛宴」並非要使觀者耽溺在一種充斥墮落與腐敗的人性終結場景,而是企圖帶領觀者正視這樣憂鬱而晦澀的世界,並從中洞見最為深邃的生命底蘊。相信在領略生命的負面之後,我們更將在展場中央遇見茁生中的畝畝稻秧,發現生命不斷成長的內在慾力,更進一步搭建起影像作品和飲食劇場的完美連結。
------------------------------------------------------------------------------
藝術家簡歷:謝春德(HSIEH Chun-te)




1949年在台中市註冊後,17歲開始以台北為基地,作為創作的展示園地:

愛藝術、作畫、搞影像、弄裝置。
愛時尚、搞造型、弄派對。
愛劇場、搞光的空間彫刻、弄舞台。
愛視覺、企劃海報、設計、唱片封套。
愛電影、拍紀錄影片、拍MV、拍電視廣告、製作電視節目。
愛圖書、辦雜誌、出版攝影集。
愛美食、開餐廳、設計空間、設計餐具、設計菜單。
愛女人、………。

不斷改變創作領域,周遊多種藝術媒介之外,也參與社會運動、養貓和旅行。

一樣喜新厭舊,一樣任性執著,一樣勞苦奔波!

理由無他,只是想與大家分享內心裡到處流竄的未知之旅。



1949 出生於台中市
1965 台中縣沙鹿高工紡織科肄業
1966 開始繪畫、作品多次得獎
1967 離開家鄉到台北、開始攝影及拍攝實驗電影
1974 「老爺財富雜誌」專任攝影
1978 「你我他雜誌」攝影中心主任
1978 「私立復興商工」攝影教師
1979 「時報雜誌」「時報周刊」特約攝影
1982 「時報周刊」攝影主編
1983 「文建會」文藝季特刊、海報等之召集人
1984 「秋雨印刷公司」藝術指導及攝影中心主任
1985 成立個人攝影工作室
1985 接受「文建會」委託拍攝「台澎、金馬地區」古蹟
1989 成立「影響花 Arena」電影製作公司
1992 擔任「第一屆台北縣宗教藝術節」總企劃
1992 開始製作 MTV 及 CF


1975

2001 拍攝「雲門舞集」「蘭陵劇坊」「雅音小集」「當代傳奇」
「太古踏舞團」「光環舞集」「優劇場」「表演工作坊」等表演團體
之舞台攝影。

1981

2001 從黨外時期開始幫「方素敏、林正杰、謝長廷、陳水扁、尤清、
許信良、施明德、民進黨文宣部等」拍攝競選海報,製作電視廣告
及擔任部份候選人之文宣企劃。

1974

2000 拍攝時裝、時尚設計師個人作品,唱片封套及海報。
平面廣告攝影及電觀廣告影片獲時報廣告金像獎多次 。



攝影個展

1969 第一次攝影個展「午夜」
(台北市精工舍畫廊)
1975 第二次攝影個展「古典的聯想」
(台北市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
(台中市省立圖書館)
(台南市美國新聞處)
1979 第三次攝影個展「吾土吾民」
(台北市春之藝廊)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高雄市美國文化中心)
1981 第四次攝影個展「窗與鏡子」
(台北市版畫家畫廊)
(高雄市立圖書館)
(宜蘭縣議會展覽廳)
1986 第五次攝影個展「時代的臉」
(台北市春之藝廊)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1988 第六次攝影個展「家園」
(台北市雄獅畫廊)
2002 第七次攝影個展「無境漂流」
(台北市誠品敦南店)
(新竹市誠品店)
(台中市誠品店)
(台南市誠品店)
(高雄市誠品店)



攝影聯展

1970 現代攝影九人展
(台北市精工舍畫廊)
1973 視覺藝術群「生活展」
(台北市中華藝廊)
1976 視覺藝術群「76攝影大展」
(台北市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
1981 當代藝術家聯展
(台北市版畫家畫廊)
1983 視覺藝術群「台北展」
(台北市版畫家畫廊)
1985 海岸攝影聯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6 視覺藝術群「消遙遊」聯展
(台北市爵士藝廊)
1993 雲門舞集二十年攝影展
(台北市誠品藝廊)
1994 中.港.台當代攝影展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香港藝術中心 Hong Kong Arts Centre)
1996 台灣攝影展 VISIONS OF TAIWAN
(台北藝廊 TAIPEI GALLERY)
1997 台灣攝影展 PHOTOS DE TAIWAN
(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
2004 反思:七十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8 家:台灣美術雙年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收藏

1991 台北市立美術館(家園)
2009 國立臺灣美術館(時代的臉)

出版

1976 創辦「現代攝影雜誌」
1981 窗與鏡子(美村出版社)
1983 作家之旅(爾雅出版社)
1986 時代的臉(大地出版社)
1988 家園 (雄獅出版社)
2002 無境漂流(國家文藝基金會贊助出版)



舞台

1982 「美的饗宴」負責多元媒體
(中國時報主辦)
1982 「遊園驚夢」負責多元媒體
(新象文教基金會)
1998 「感官之舞 The senses of dance」負責舞台設計
(太古踏舞團 Tai Gu Tales Dance Theatre)



電影

1982 「今年湖畔會很冷」藝術指導

1982

1984 「兒子的大玩偶」「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殺夫」
擔任劇照及海報之企劃、攝影
1991 「夏天裡過海洋」獲得新聞局國片輔導金
1993 北京「唐朝樂團」 MTV 代表亞洲區人選美國 MTV大賽
1995 「宗教色像」短片為「台灣電影節」開幕影片
(澳洲雪黎現代藝術館主辦)
1996

2001 拍攝達賴喇嘛16mm紀錄影片「流浪的神」
2001 完成電影腳本「水災台北」「時間之血 Bloody Mary」


-----------------------------------------------------------------------------

三重-母狗
Sanchong - Bitches 無酸噴墨輸出
Ultra smooth fine art paper
300x240cm 1987-2010


三重-全家福
Sanchong - Family Portrait 無酸噴墨輸出
Ultra smooth fine art paper
200x150cm 1987-2010




三重-淡水河的眼淚
Sanchong - The Tears of Tamsui River 無酸噴墨輸出
Ultra smooth fine art paper
200x150cm 1987-2010


月光 Moonlight 無酸噴墨輸出
Ultra smooth fine art paper
200x150cm 1987-2010

----------------------------------------------------------------------------------
外籍撰稿學者簡歷:丹尼耶‧希朋(Danièle Hibon)教授




在完成古希臘及拉丁文學、哲學及藝術史學業後,丹尼耶‧希朋首先於巴黎國家電影中心工作,負責影片製作貸款相關業務;之後於協合廣場旁的網球場國家畫廊工作,由其開幕至今。

由1991年開始,她在該館負責電影創作者裝置展的策展工作,比如Raoul Ruiz的「摩爾人的驅逐」或Chantal Akerman的「由東部來」,亦負責電影和錄像藝術的排片工作。

她所策畫的回顧展數量龐大,包括:Samuel Beckett, Atom Egoyan, Johan Van der Keuken, Martial Raysse, Jean-Daniel Pollet, Jean Rouch, Otar Iosseliani, Jean-Luc Godard, Laurence Wiener, Angelin Prejlocaj, Olivier Assayas, Agnès Varda, Erro, Yoko Ono, Chantal Akerman, Alexandre Sokourov ; Harun Farocki, Naomi Kawase, Irit Batsry, les Gianikian, Stan Douglas, Raoul Ruiz, Rebecca Horn, Gordon Matta-Clark… 等人的展覽。

在此同時, 她在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理論部門擔任教授職位,並指導國立裝飾藝術學院的電影演講系列。她曾擔任歐洲許多影展的評審,並於2008年被任命為羅馬法蘭西學院的審查委員。


-------------------------------------------------------------------------------
策展人簡歷: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教授




目前在巴黎羅浮學院擔任比較視覺藝術史學群中電影史教學的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教授為法國地位崇高之電影學者。他不但曾在1990年代擔任十年之久的法國電影館館長,之後又轉往龐畢度中心擔任文化發展部門主任,策畫多項重要國際性展覽。

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貢獻於電影文化之推展與二十世紀這項最具代表性的媒體的美學研究,而且,透過電影研究,他並廣泛認識二十世紀的視覺藝術,尤其是造形藝術,因為後者在此一世紀中深受電影影響。

巴依尼的職業生涯首先展開於1970年代在巴黎拉丁區的四座藝術與實驗電影院的經營之中,包括Studio 43、Bonaparte、Le Racine、Studio des Ursulines。在1977到1987這十年時間裡,他也開始策畫許多電影影展節目,並且重建了Robert Bresson、Jacques Becker、Jean Eustache等電影作者的完整作品集。他對電影世界的積極參與,更使得他成為Philippe Garrel、Jean-Marie Straub、Juliet Berto等導演的製作人和發行者。

由於他對藝術史的開放性,使得他於1980年代末期,進入羅浮宮工作,創立視聽與電影部門,並且製作一系列具廣泛影響力的電視影集,包括《調色盤》、《羅浮宮城市》等,同時也發現了此一領域未來重要的紀錄片作者,比如Alain Jaubert, Nicolas Philibert。由這一段他在羅浮宮工作的日子開始,巴依尼的「電影放逐」計畫逐漸成形。

1990年代,巴依尼擔任法國電影館館長,進行重要革新,並為其準備進入二十一世紀,委託Frank Ghery在巴黎東部建立新館。2001年到2005年,他在龐畢度中心擔任文化發展部門主任,負責企畫電影、表演藝術、當代音樂、文學、美學之相關展覽研討會及演講。在此同時,他也負責創新的展覽規畫,例如2001年的「希區考克與藝術,致命的吻合」(Hitchcock et l'art, coïncidences fatale)大展、2003年的考克多特展「於世紀的思路上」(Cocteau, sur le fil du siècle)、2006年的高達展「烏托邦之旅」(Voyages en Utopie)、2008年的「數位之手」展覽(La Main numérique. Peindre, dessiner, filmer, numériser)。由於他以電影人而深入藝術界,2006年他接受麥克特基金會(la Fondation Maeght)邀請擔任基金會執行長,其間策畫了一個大膽而嚴謹的展覽:「黑真是一種顏色」(Le noir est une couleur),此展破紀錄的在三個月中有超過九萬人造訪。他同時也是2006年大皇宮迪士尼展的協同策展人。

巴伊尼教授著作豐富,有大量文章在藝術期刊(Art Press, Les Cahiers du cinéma...)中發表。他的著作中有四本作品是談論電影與其他藝術的關係之代表性專著,包括2002年的《展演時間》(Le temps exposé, le cinéma de la salle au musée)、2007年的《陰影的誘惑》(L'attrait de l'ombre)。

因為巴依尼跨界工作的特殊性,雖然他的寫作幅度很廣,由電影史、電影理論、美學問題到電影與其他藝術、電影播放與展覽場,巴依尼可說繼承了法國電影館創始館長亨利.朗瓦(Henri Langlois)以「影片放映的規劃直接作為影像的書寫」的路線。但更具時代性的是,巴依尼乃是今日「策展人-評論家」中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也就是因為如此,他的寫作和關注範圍既是跨影像的,又是跨藝術的。

2008年秋天,為了迎接多明尼克.巴依尼來台訪問進行系列演講,《電影欣賞》也特別製作了一個以其為中心的專題。巴依尼的工作範圍廣闊,而這個專題,或許以他的第一場演講題目「電影的放逐?」(L'exile du cinéma?)最能點題。
(節錄自第136期林志明《電影欣賞》專題「電影的放逐?」引言)


多明尼克.巴依尼簡歷
早期
巴黎電影放映場所Studio 43策劃人,其節目針對法國電影史
發行、製作Straub et Huillet、Juliet Berto、Philippe Garrel等人的電影
-1991
羅浮宮視聽和電影部門首任主管
期間規劃節目包括和Michel Frizot合辦的研討會「雕塑/攝影」(Sculpter/Photographier)
1991-2000
法國電影資料館(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館長,政策包括整建破舊的放映室
2000-2005
法國國立龐畢度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文化部門主任
於此階段策劃的大展包括2001年的「希區考克與藝術,致命的吻合」(Hitchcock et l’art, coïncidences fatale)大展、2003年的考克多特展「於世紀的思路上」(Cocteau, sur le fil du siècle)、2006年的高達展「烏托邦之旅」(Voyages en Utopie),並主編展覽專輯。

獨立策展
1998
「影像的傳送」(Transports de l’image)展覽(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
2005-2006
安東尼.亞陶(Antonin Artaud)展覽(和Jean-Jacques Lebel合作)(米蘭PAC Pavillon d’art contemporain)
2006
「從前從前……」(Il était une fois)華特狄士尼展覽三位策展人之一(巴黎大皇宮)
2007
「Panorama 8」展覽,呈現藝術界前輩(如Chantal Akerman)和新人的錄像、攝影、表演、裝置作品(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
2008
「數位之手:作畫、素描、拍電影、數位化」(La Main numérique. Peindre, dessiner, filmer, numériser)展覽(安錫藝術學院L'Ecole d'art de l'agglomération d'Annecy)
2010
「數位之手:繪畫、素描、拍攝、數位操作」(La Main numérique. Peindre, dessiner, filmer, numériser)展覽(國立台灣美術館)

演講或授課
羅浮學院(Ecole du Louvre)電影史系、法國電影資料館、龐畢度中心、布魯塞爾電影藝術館(Musée du cinéma de Bruxelles)等

著作
《比利時電影百科全書》(Une encyclopédie des cinémas de Belgique, Belgique: Éditions Yellow Now, 1990,與Guy Jungblut、Patrick Leboutte合著)
《收藏、展演:在此我們不怕建造電影藝術館》(Conserver, montrer. Où l’on ne craint pas d’édifier un musée pour le cinéma, Belgique: Éditions Yellow Now, 1992)
《展演時間:電影從放映室到美術館》(Le temps exposé. Le cinéma, de la salle au musée, Paris: Éditions Cahiers du cinéma, collection Essais, 2002)
《電影,一項現代藝術》(Le cinéma, un art moderne, Paris: Éditions le Seuil)
《藝術和第七藝術》(L'art et le septième art, Paris: Éditions Le Fresnoy,與Marianne de Fleury、Jacques Morice合著)
《攝影,雕塑》(Photographie, sculpture, Marval, 2000,與Michel Frizot合著)
《陰影的誘惑》(L'attrait de l'ombre, Éditions Cahiers du cinéma, Belgique: Éditions Yellow Now, 2007)
影評和藝評散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Trafic、Artpress等刊物和展覽專輯



 ----------------------------------------------------------------------------
策展人簡歷:林志明(LIN, Chi-ming)教授




林志明出生於1965年,台灣台中市。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於九零代留學法國,1999年獲得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系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專任教授、曾兼任於台灣大學、師範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北藝大及實踐大學,並三度受邀至法國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美學、藝術史、法國當代思潮、藝術理論。

他同時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家。他擔任了四屆台新獎觀察團委員及決選委員,也和伙伴們於2002年共同創立了台灣前衛文件展。目前已完成的策展案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及台中國美館的數位之手展覽。

他同時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家的翻譯者。其中包括了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余蓮。

目前他也參與多份新興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包括《文化研究》、《電影欣賞學刊》(95年度召集人)。同時擔任《中央人文學報》的顧輯顧問及法語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審稿委員。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召集人及《政大哲學學報》的編輯委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