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郵報 - 記者- 鄢國榮 - 臺北市 報導】
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
Heart and Hand―The Paintings of Shi Song
展覽期間:2011.1.22―2011.4.3
展覽地點:北美館 3樓B區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9:00-22:00
1947年出生的奚淞,是畫家也是文學家,更樂以手藝人自居,30年來在藝術及文學創作上有著多元的不凡表現。奚淞於藝專畢業後,在1972年赴法留學,3年間於巴黎美術學院、巴黎十七版畫室學習。1975年返台,先後在《雄獅美術》及《漢聲》雜誌擔任編輯,長期投入民俗鄉野調查、兒童叢書編寫策劃等工作,並在報章專欄上以「手藝人」為名發表系列木刻版畫與散文,題材包括中國古神話故事、花卉植物、鄉土人物、佛經故事等。1988年後沈潛習佛,以白描觀音、禪修靜物及佛傳故事為題孜孜不倦創作至今。從擁抱西方風潮隨著存在主義流行的文藝青年,到返台投入鄉土尋根,以及中年後的學佛,30多年來,奚淞追尋生命意義的思索,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台灣在地文化尋根的熱情,對社會底層的悲憫關切、對教育的熱情,對佛學的精進,這一切都在奚淞的文學、藝術及禪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是難得一見的藝術家與修行人。
甚少公開展出的奚淞,此次首度在美術館個展《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是藝術家創作30年的作品回顧。展覽以「尋找一棵菩提樹」為序曲,再分別以三個作品主題開啟他一生的追索:「靜─三十三白描觀音菩薩」、「淨─《大樹之歌》佛傳油畫」以及「敬─《光陰》靜物畫系列」。第一部份「靜─三十三白描觀音菩薩」,展出奚淞2010年新作「老蠶吐絲」的《三十三白描觀音菩薩》畫像、心經、以及重修20年前的白描觀音菩薩畫稿。奚淞自1987年起全心投入白描觀音畫像的創作及抄寫佛經,同時也希望為民間佛教美術造像提供另一種藝術的可能性。相較20年前白描觀音的嚴謹、莊重,如今筆墨線條自然流動,觀音容顏也多出一份微笑。
第二部分「淨─《大樹之歌》佛傳油畫」,為自1995年以來以佛陀故事為題的《大樹之歌》佛傳油畫系列,內容包括描述佛陀自出生以至涅槃的生平情景。奚淞根據他於1993年赴印度佛蹟之旅印象,引用西方油畫形式表現佛陀的故事,這在亞洲佛教文化是一項新的嘗試。多幅百號以上的油畫作品,除曾於2010年春,應香港大學邀請做局部性展出外,此次在北美館是首度完整公開。第三部分「敬─《光陰》靜物畫系列」,展出自1995年後,以《光陰系列》為名的靜物油畫作品。奚淞的靜物畫,是藝術家數十年持續忘我的觀察和如實描繪簡樸物件的豐饒滿足與禪修功課,在最後展出的《光陰》靜物三聯作《靜、淨、敬》,是為現代人提出的心靈藥方,同時亦總歸結出他多年的創作精神。
為了完整呈現奚淞各個創作時期的作品,展覽規畫影片播映區,放映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記錄拍攝藝術家講述《大樹之歌》佛傳故事、示範白描觀音、奚淞「手藝禪」生活片段等,影片中並呈現奚淞早年的巴黎時期作品、中國神話的白描線畫、《給川川的札記》散文插圖、1980年代木刻版畫的天上∕人間∕花卉∕淨界等珍貴畫面。此展特別感謝顏娟英教授與作家白先勇為展覽專輯提供專文,分述奚淞的修行人藝術實踐與奚淞的佛畫;以及向來關懷台灣藝術文化發展及長期協助推廣奚淞作品的雄獅美術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的資源共享,俾使展覽完整地多元呈現。
奚淞透過種種手藝的養成與實行所觀察體悟出「以手帶心」的生活哲學,沉思人生、追尋生命的終極意義。觀照他各階段作品,表象形質或各有不同,但脈絡相通,皆為尋索光明靜好的世界。《心與手三部曲》期待與觀眾分享奚淞獨特的手作藝術風格與新文人典範,同時透過其對佛法的闡述鋪陳,觀者對於佛教美術演繹的應對觀念,應能產生更為寬廣的理解態度。
藝術家簡歷─ 奚淞
1947年生
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
法國巴黎美術學院、巴黎17版畫工作室研究
喜愛繪畫與寫作
出版《夸父追日》、《姆媽,看這片繁花!》、《給川川的札記》、《封神榜裡的哪吒》、《三十三堂札記》、《自在容顏》、《心與手─寫心經.畫觀音》、《大樹之歌─畫說佛傳》、《光陰十帖─畫說光陰》、《平淡∕光陰.奚淞》、《尋找─棵菩提樹》等書
演講∕賞析會訊息
地點:地下樓視聽室。免票、免報名
場次01. 2011.02.26(六) 14:30 演講會主題《心與手─靜.淨.敬》
主講人:尉天驄 (政治大學中文學系所名譽教授)、奚淞(當代藝術家)
場次02. 2011.02.13(日) 14:30 賞析會主題:奚淞的手藝禪
主講人:奚淞(當代藝術家)
場次03. 2011.03.13(日) 14:30 賞析會主題:修行人的藝術實踐—大樹之歌.畫說佛傳
主講人: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圖片說明:
圖01
雨茶
油畫、麻布
117 x 80cm
2009
圖02
花與慈悲
油畫、麻布
89 x130 cm
2007
圖03
奚淞於作品前合影
作品:《光陰》靜物三聯作《靜.淨.敬》
油畫、麻布
162 x 112 cm (3)
2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