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upntoday-2010-3-3-06-taipei news-當代館張洹個展 展現美術館特殊的展示機能與美學教育作用

當代館張洹個展 展現美術館特殊的展示機能與美學教育作用


  本館於 2月19日起至 3月28日止,展出藝術家張洹個展「阿彌陀佛」,參展作品主要分為行為、雕塑、裝置、繪畫、歌劇及綜合媒材等六類,同步於當代館戶外空間及室內展場展出。
  張洹是國際著名當代藝術家,早年以一系列挑戰身體極限與精神毅力的行為藝術作品,詮釋生存個體回應外在環境的被動方案及主動模式,並開始受到歐美國際藝壇的矚目與邀約展出。本次展覽鋪陳了張洹作品對於存在與環境、情感與意志、肉體與精神等對應層面的關注與探討,多元的材料運用和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指涉了極富討論價值的社會、宗教以及跨國文化議題,毋寧是當代藝術研究、教育推廣與文化溝通的最佳材料。
  目前已皈依佛教(法鼓山)的藝術家張洹,法號慈人,近年來除持續創作大型雕塑以外,更首創以承載著眾生願景的香灰做為創作媒材,發展一系列極具特殊美感與象徵意義的香灰繪畫與雕塑作品。本次承蒙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借展的「聖嚴法師」畫像,即是張洹香灰畫系列的代表之作;從早年以行為論藝/肉身證道的行為藝術到近期的香灰繪畫,乃至英雄主題的大型牛皮雕塑,在在顯示了其作品試圖從社會介入、宗教體驗、神話想像等不同領域中尋找精神出口的自我歷練與多方試探。
  無論是透過個人行為式的直接表現,或是藉由集體創作式的間接表達,張洹一貫探討的也正是從有肉體到精神、從必死到永生的過渡、轉換、昇華與辯證。以位於展場入口的作品〈牛皮佛臉四號〉為例,單就此作而言,它是一張以獸皮打造的浮雕臉孔,暗喻著獸性、人性、佛性近乎「三位一體」的演化邏輯;若將此作放入展覽的佈局來看,這張牛皮佛臉張懸於鋼柱之上,正對著懸吊在門口的藝術家等身雕像,又剛好座落於「臺灣佛」正下方,整體所揭示的,隱約是藝術展場、肉體刑場、與心靈道場「三場合一」的特殊情境,美術館特殊的展示機能與美學教育作用,其實就存在這種情境之中。
位於本館正門前的戶外雕塑〈和平二號〉,亦是緊扣此一概念,融合藝術表現、淑世概念與宗教情感的作品。藝術家將親朋好友們的頌語鑄刻在大吊鐘的表面,並將自我的肉身翻模塑造成人形鐘捶,撞鐘的儀式,也就隱含了透過個人的犧牲或實踐,將各種願景發散分享給世人的象徵意義。另外,裝置於廣場右側的兩尊香灰大雕塑「文昌帝」與「關帝君」(在歐美展出時又稱文化部長與國防部長),同樣也是從傳統宗教信仰出發,除了呈現文武和諧的遠景,也強調了燃燒自我、共同為國的淑世意涵和社會概念。
  經與藝術家張洹工作室查證,作品〈和平鐘〉系列作品,已於紐約的Luhring Augustine Gallery和 Battery Park,以及比利時三年展等世界知名城市的美術館廣場上公開展出過,皆受到當地政府與各界的熱烈支持迴響,不僅感動了無數的觀展民眾,也搏得了藝文評論家極高的讚譽。
  本館於廣場上設置此二件作品,除深知台北城市居民之文化素養,已可與其他大城市相匹敵,應不致於造成誤解之外,更認知台北當代藝術館作為一間以發揚當代創意文化為己任之美術館,肩負的不僅是推介優質國際藝術家與展覽,而是更進一步的落實藝術教育推廣,以全面提升臺灣民眾對當代藝術深度的包容感受與鑑賞水平,從而拓展自身之國際視野與審美眼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