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upn-taipei news-medical-2011-5-28-32-怡關鍵力調查:僅1%民眾知道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的不同

怡關鍵力調查:僅1%民眾知道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的不同
醫師提醒 提早補充鈣存骨質 攝取葡萄糖胺保護關節
[台北訊,2011年5月26日] 針對國人骨骼與關節健康認知的「安怡關鍵力調查」今(26)日出爐。亞太骨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陳博光表示,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搞不清楚,僅有百分之一的民眾能正確分辨兩者的差別,最常見就是誤以為關節痠痛是骨質流失造成;對於如何透過日常飲食攝取正確營養素也有錯誤理解,包括誤認補充鈣質可以保護關節或是攝取葡萄糖胺可以補充骨質。亞太骨科醫學會提醒,55歲以上民眾是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其中女性因為生理因素,例如更年期等,風險更高;如果攝取錯誤的營養素,無法有效保護骨骼及關節健康。台大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建議,民眾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保健關節及骨骼的營養素,例如:軟殼蟹、甲殼類食物、動物軟骨與黃豆製品等,而直接飲用添加鈣及葡萄糖胺的奶粉是方便且有效率的攝取管道,也可以減少因為大量食用海鮮而引起高膽固醇及痛風的危險。
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搞不清楚 誤認上下樓梯困難是骨質疏鬆症狀
 根據「安怡關鍵力調查」,絕大多數民眾容易混淆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只有百分之一的受訪者能清楚分辨兩者差異(見附件表一);調查也顯示,五成民眾誤以為蹲下及上下樓梯困難是骨質疏鬆所造成(表二)。對此,台大骨科醫師暨瀚群骨科醫療中心院長蔡文基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的形成,主要是骨質流失而容易骨折或跌倒,而退化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表面軟骨磨損,容易造成關節僵硬或關節疼痛,兩者發生原因不同,症狀也不同。
 另外,現場也有兩位病友分享她們過去的錯誤觀念;已經退休兩年、六十幾歲的陳媽媽,一年前有下背與膝關節疼痛的情況,不過,她一直以為「吃鈣補骨」,因此攝取許多鈣,但疼痛依舊,直到她看醫生,才知道知道是退化性關節炎,要補充的營養素是葡萄糖胺;另一位則是三十幾歲的上班族,劉小姐,她長期使用電腦加上坐姿不正,造成她肩頸痠痛,為了緩解疼痛,劉小姐透過SPA與按摩,卻都沒有效果;直到看醫生後她才知道,她不但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還因為常熬夜加上喝大量咖啡,連骨質都已經開始流失,劉小姐建議一般民眾,不要以為自己年輕,退化性關節炎或骨質流失不會找上門,保養要由日常做起。
 而根據國外文獻指出[1],一些民眾常忽略的日常動作都可能造成關節的壓力,如:在平地走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兩倍;上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三倍;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更高達體重的五倍,因此,蔡文基醫師呼籲民眾要小心保護關節,因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動作都會造成關節的負擔。
吃鈣補關節?錯誤認知的民眾達四成
 「安怡關鍵力調查」也發現,只有百分之二的受訪者清楚了解哪些營養素可以保護骨骼與關節(表四)。調查顯示一般大眾對於營養素補充有錯誤觀念:超過五成受訪者誤認缺乏鈣質會造成關節退化,平日有攝取鈣質習慣的受訪者中有四成四還是覺得骨頭痠痛(表五);而有骨頭痠痛的受訪者中有22%只攝取鈣質,高於同時攝取葡萄糖胺與鈣的民眾(20.2%)與只攝取葡萄糖胺的民眾(9.8%)(表六),顯示骨頭痠痛的人卻攝取鈣的民眾達到四成。蔡文基醫師指出,民眾以為關節疼痛是骨鬆的症狀,拼命補鈣,卻毫無幫助,關節還是一樣僵硬痠痛。蔡文基醫師也強調,鈣質是骨質的原料及營養補充劑,不能保護保護關節;蔡醫師指出,年輕時就需要補足鈣質,儲存骨本,不但可以讓骨骼堅硬有韌性,並強健肌肉;若骨本不夠,在年輕時就可能發生骨質疏鬆,骨骼一碰就碎,到時吃藥打針都無法補救;而葡萄糖胺可以保護關節,隨著年紀增加,關節軟骨也會逐漸失去保護關節的因子;所以,必須由青壯年開始兼顧鈣質與葡萄糖胺的攝取,才能同時照顧骨關節的健康。
50歲以上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但七成民眾無此認知
 蔡文基醫師並表示,臨床上顯示,55歲以上就有超過50%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而50歲以上,就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不過,根據「安怡關鍵力調查」顯示,七成受訪者並不知道50歲以上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表七);而調查也印證了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好發率,56歲以上的受訪者中,有四成五有關節疼痛的情形。
 此外,一般人的骨質在40歲之後就會開始漸漸流失,但調查顯示,近五成民眾以為45歲之後骨質才會開始流失(表八),因此缺乏保健骨骼與關節應從年輕做起的觀念。蔡文基醫師也說明,就臨床觀察而言,超過三成35-45歲的民眾做骨質檢測時,已經顯示骨質流失甚至骨質不足的情形,但是因為骨質疏鬆症沒有症狀,又稱隱形的殺手,因此容易被忽略。
由日常飲食中攝取鈣與葡萄糖胺 年輕打底年老不擔心
 「安怡關鍵力調查」顯示,在日常會補充鈣質與葡萄糖胺的民眾都不多,只有三成三受訪者會在日常飲食補充鈣質,兩成一的受訪者會在日常飲食補充葡萄糖胺;吳映蓉提醒民眾,由日常飲食補充鈣及葡萄糖胺,可以替骨骼與關節奠定良好的基礎,不能等到有症狀才攝取。而調查也顯示,六成四的民眾沒有攝取鈣質是因為認為不需要特別補充(表九);有七成五的民眾沒有攝取葡萄糖胺也是因為認為不需要(表十)。顯示雖然日常保健很重要,但多數民眾卻認為不需要,而沒有攝取相關營養素。
 吳映蓉指出,日常飲食中,黃豆類製品與奶製品含有鈣質,而甲殼類食物或動物的關節含有葡萄糖胺,但不常在日常飲食中攝取,且不容易為人體吸收;不過,要在日常飲食中同時攝取葡萄糖胺與鈣,並不容易;因此提供民眾另一種最佳選擇,每天飲用兩杯添加葡萄糖胺與鈣的奶粉,可以方便又快速地同時攝葡萄糖胺與鈣。
靈活行動力:骨骼與關節缺一不可 
 最後,亞太骨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陳博光提醒,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流失的情形越來越嚴重,關節軟骨也會失去保護的因子。因此,吳映蓉也提醒民眾,日常保健必須由年輕做起,愈早開始保養,對保護骨骼與關節的重要性,年輕時打底,年老時不必擔心。而蔡文基醫生也以臨床經驗強調,健康的身體維繫於良好的骨關節系統,保健應兼顧骨骼、肌肉與關節,三者的保養缺一不可,才可以擁有靈活行動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