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upntoday-taipei news-5/7-13-作家鄭如晴在《和女兒談戀愛》新書發表會中,與明星女兒張鈞甯分別訴說她們母女間,是以像對待情人般的溫

五月母親節,讓我們救救這個社會,來點不一樣的新聞吧!
天天充斥著暴力、虐童的新聞,或買禮物、大吃大喝的消息,
其實別忘了,一句貼心的「我愛你」和一個真心擁抱或親吻勝過一切。
我們的社會、任何人的家庭,都需要這股溫柔的力量。
以下這條消息,是活生生的例子,這是作家鄭如晴和她知性明星女兒張鈞甯一家人的故事。
新聞要點:
作家鄭如晴在《和女兒談戀愛》新書發表會中,與明星女兒張鈞甯分別訴說她們母女間,是以像對待情人般的溫柔方式做互動成長,在溫馨的母親節前,道出與一般家庭不一樣的教養方式。
書中寫滿了張瀛、張鈞甯兩姊妹從小到大各階段有關成長、有趣的故事,預料會場中將充滿溫馨令人感動的畫面。
新聞點:
(1)作家鄭如晴將與明星女兒張鈞甯,示範平日像情人般喝著下午茶聊天,無話不談的情景。
(2)張鈞甯將展示一張幼稚園時不會寫字,卻急於向母親表現愛意的卡片。張鈞甯在德國出生,直到幼稚園中班時才回台,母親節前她畫了一張賀卡,請大她一歲半的姊姊幫忙寫上祝福文字,再由她描上去,結果不會寫字的她,把自己的名字寫成左右顛倒了。母親將這張充滿稚氣的賀卡保留了22年。
(3)作者鄭如晴當年在德國當窮留學生時,沒錢為女兒買聖誕節掛在聖誕樹上的襪子,但又不忍心讓女兒失望,就自己用手工縫製了一個。這隻手工襪被女兒收藏了二十幾年後,由張鈞甯在英國留學的姊姊張瀛重新修補,將在新書發表會中由張鈞甯裝上禮物再獻給母親。
(4)張鈞甯小時候只對數學感興趣,雖然家裡到處都是兒童讀物,一套套的世界名著散布在客廳、臥房各角落。但是她對讀物的興趣僅在翻翻圖片、看看前面的幾頁,一本書就算是看完了。有一天姊姊笑她不愛看書,張鈞甯爭辯家中的書都看過了,姊姊有意讓她出糗,叫她隨意說出一個看過的書的書名。她歪著小腦袋,想了老半天說:「憤怒的蘿蔔!」此話一說,姊姊笑彎了腰:「那是『憤怒的葡萄』,不是『憤怒的蘿蔔』!」張鈞甯委屈的說:「葡萄和蘿蔔這幾個字都長得很像嘛!」(按,《憤怒的葡萄》是美國文學名著,曾獲1940年普立茲小說獎,作者史坦貝克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5)張鈞甯在高中時進入儀隊,在大學進入演藝圈,演藝事業當紅時是否要放棄研究所的學業,這三次人生的重要抉擇裡,母女雖有爭執,但她是怎樣與母親良性互動的?會中張鈞甯將向七、八年級以後的年輕朋友說,怎樣讓媽媽放心、怎樣用行動證明:「我的人生,我自己會負責。」
用「和女兒談戀愛」獨特教養方式
作家鄭如晴教出一對貼心好女兒
明星女兒張鈞甯說:「我們母女之間只有分享,沒有負擔。」
作家鄭如晴將於五月七日,舉辦《和女兒談戀愛》新書發表會,和大家分享她如何與兩個女兒張瀛與張鈞甯「像情人般」的親密互動,以及共同成長的心情和許許多多成長的故事。
會中明星女兒張鈞甯,將與媽媽示範她們無話不說的「下午茶」聊天方式,另外她將獻上已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媽媽手縫聖誕襪,做為母親節獻給媽媽的禮物。而母親也將展示張鈞甯小時候還不會寫字時所繪的母親節賀卡,那張卡片是姊姊寫了後鈞甯再描上去,結果還不識字的鈞甯,把自己的名字寫得左右顛倒了。這張卡片記載著兩個女兒合力完成的一片孝心,讓鄭如晴一直珍愛著。
現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作家鄭如晴,曾以長篇小說《沸點》獲第二屆皇冠大眾小說獎推薦入圍,又以散文、兒童文學及德文譯著見長。亦曾擔任國語日報副刊主編、中華文化雙周報副總編輯、基金會執行長多年。在職業婦女、教養子女與文壇編輯寫作的多重角色中,中年再考上兒童文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她的力爭上游與「做什麼像什麼」的形象,無不令知者欽佩讚嘆。
更特別的是她「默默」教出兩位性向志趣完全不同的傑出女兒,卻從不張揚。最近她的一群好友知道她的教養方式很特別、很有效,用的居然是「和情人相處的溫柔力量」,都鼓勵她應該把「和女兒談戀愛」的獨特教養方式公開,好給那些親子關係緊張的父母或孩子做參考。
鄭如晴有兩個年齡相仿的女兒,性格和志趣卻相距十萬八千里。
姊姊張瀛感性,從小愛畫畫喜歡藝術,愛玩創意思考,但視英數理化為畏途。她後來選擇念復興美工,念得如魚得水,後又插班進台大農業推廣系,畢業後留學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也為義大利家具公司設計產品、為軒尼詩名酒設計包裝,悠游於熱愛的藝術天地。
妹妹張鈞甯理性,偏愛數學,功課一級棒,讀景美女中時擔任儀隊隊長,台北大學法律系畢業後,進入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法律組,但卻意外走入演藝界,大大翻轉人生的規劃。學藝兩棲,媽媽起先有不同意見,但她說:「這是我的人生,我會為自己負責」,張鈞甯一如當年執意參加儀隊那樣,以實際行動拿出好成績,來證明自己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鄭如晴是以散文的手法書寫《和女兒談戀愛》,各篇獨立互不隸屬,以故事情節縷述她如何用開放與尊重的教養方式,面對兩個興趣截然不同的女兒。書中感性和理性交織,歡笑和眼淚兼蓄,陳述生活中的種種難關與親子家庭間的緊張和溫馨。展現一個現代母親用體貼和智慧,所構成的有機教育理念與發揮的教養力量。字字句句都讓讀者感受得到其所構築的家,充滿著溫馨與歡樂。
張瀛在書末的回應文中說:「我最慶幸的是有個情人般的媽媽。在她眼中,我的優點被放大了。」張鈞甯則說:「我們母女之間只有分享,沒有負擔,她總是扮演一個有趣的朋友角色。」
鄭如晴說,親情一直是她成長過程中,最嚮往渴望的私領域,但媽媽很早就逝世,父親遠走日本,親情一直離她很遙遠,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
她說,給予是一種享受,與「愛到骨子裡」的無私奉獻,都是情人的最高境界。這樣的愛戀關係,豈止於情人。「戀」字思慕也,古文亦做「兄弟相戀」解釋。也就是說,戀愛本就存在於家庭,存在於親子間的依戀不捨。只是傳統的華人家庭沒有這樣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將它變成一種模式。
鄭如晴在德國時兩個女兒陸續誕生。她說那七年當中,家不斷的遷徙,大大小小的游移搬離不下十次,彷彿城市的游牧民族。家,對她來說,不在固定的街名牌號,而在有愛的地方。
她感謝兩個女兒,從出生開始,就賦與她最純然的信賴,讓她享有人間最珍貴的親子情愛。而母女彼此的對待方式,不是威嚴,不是管束,而是感覺與體貼。「感覺我們的感覺,體貼家人的體貼;用心如情人,憐惜如戀人。」她是用人性最溫柔的一面,喚醒親子間最初的共同記憶,以戀人般的柔情態度,兩端相繫。
或許許多人會認為,父母沒威嚴怎麼教孩子?但鄭如晴卻用「和女兒談戀愛」的方式,為這個親子關係緊張、價值紊亂、經濟蕭條的年代,提供一個可行而和諧有效的教養心得。

【鄭如晴的新書與新聞背景資料,請見附件】
(需要公關書的媒體朋友,請與文經社聯絡)
聯絡人:文經社 管仁健 電話:(02)25176688(手機)0952453112
背景資料
1.《和女兒談戀愛》內容簡介
她有兩個年齡相近,性格志趣卻完全不同的女兒。
張瀛感性,喜歡藝術。從小愛玩創思,視學科英數理為畏途。是什麼原因讓她突破自我,躋身台大、留學英國?
張鈞甯理性,偏愛數學,循著教育體制,順利進入產經法律研究所。是什麼理由,讓她大大翻轉,反向潛身表演藝術的世界?
因為她們的背後都有一個相同的推手,一個外柔內剛的母親。她用開放與尊重的教養態度,面對兩個興趣與志向都截然不同的女兒。她以其獨特的觀念,面對生命種種的難關,與親子間種種的艱困。
本書內容感性和理性交織,歡笑和眼淚兼蓄,陳述親子家庭間的點滴。各篇章看似無關,但基本思緒脈絡卻一貫,構成一個有機的教育理念,顯現一個現代母親的體貼與智慧。
在這個價值混亂、經濟蕭條的年代,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教養」對一個人處世能力的影響。對這個人人都在學習「如何獲得成功」的社會,鄭如晴告訴你,首先要讓孩子學習「如何接受失敗」。
 2.《和女兒談戀愛》作者鄭如晴簡介
德國慕尼黑歌德學院、慕尼黑翻譯學院研修、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文學碩士。
曾任「國語日報」副刊主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文化」雙周報副總編輯。
現職專業寫作,並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講授「小說賞析與創作」、「兒童文學」。散文〈聆聽〉甫獲入選九歌97年度散文選。
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小說、散文散見各大報。曾獲大專小說創作獎、第一屆及多屆「好書大家讀」推薦獎、1999年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創作獎、2002年文建會台灣文學獎、2002年第十屆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2005年中國文藝協會「藝文報導獎」。
著有長篇小說《沸點》(第二屆皇冠大眾小說推薦入圍作品,中國時報連載)、《生死十二天》〈中國時報連載〉、中篇小說《少年鼓王》(第十屆九歌現代文學獎作品)、散文集《散步到奧地利》;兒童散文《再見外婆灣》(聯合報1995年度推薦兒童散文)、童話思考系列《教出有思考力的孩子‧系列1‧巫婆最愛吃什麼?系列2‧頭痛的狐仙》,並翻譯德國兒童文學名著《拉拉與我》19冊〈多次獲好書大家讀推薦獎〉。
3.《和女兒談戀愛》書中小故事

(1)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那年,鈞甯高一升高二。
一天, 她放學回來,淡淡的說選上了學校的儀隊隊長。
和大多數的家長反應一樣,我極力阻擋反對,剖析其中的弊害,無非是浪費時間影響功課衝擊大學聯考。
越是苦口婆心,她的反應越激烈,看她幾乎陶醉在嚴峻的集訓中樂不思書,做家長的就更著急,幾次的衝突,她竟激動的反問:
「這是我的人生,還是你的人生?」
一時我無法接腔,她繼續說:「我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彷彿一記悶棍,敲醒了做母親的執著。
那瞬間,我決定放下擔心放下干涉,放手讓她去學習選擇、學習為自己負責。

(2)下午茶時間
兩個女兒不但喜歡書,也喜歡書桌。
早期居家空間小,書桌是我們的飯桌,飯桌也是書桌。這個既可吃飯又可看書的桌,還提供一個功能,就是製造蛋糕心情。
為了鼓勵她們說出心裡的話,找到未來的方向,我不知買了多少蛋糕,從學業到人際關係,從興趣到個人理想,一談就是一個「下午茶時間」。
這時,我是她們的朋友,我看見了年輕的憧憬,聽見了年輕的夢想。
姊姊感性,喜歡繪畫;妹妹理性,選擇法律。
以前,姊姊笑妹妹讀不了幾本文學作品,妹妹笑姊姊缺乏邏輯條理。
長大後,姊姊愛上理性的空間設計,妹妹卻一頭鑽進影藝表演工作。
為了尋找自己,姐妹倆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曾經徬徨、疑惑,她們面臨過許多麻煩、也衍生出很多問題,但是這些成長的過程,有本身的內在價值和正面的意義。

(3) 盡職的虎姑婆
有多少父母會和自己的孩子玩遊戲?例如媽媽扮演虎姑婆,爸爸扮演虎伯伯。
這類遊戲好似鬼抓人,被抓的尖叫連連,抓人的亢奮莫名。遊戲於是焉展開,你跑我追,如果有三個以上的孩子,保證驚聲雷動,整個屋子都在搖撼。
兩個女兒小時候,很喜歡我和她們玩虎姑婆遊戲,不但自己享受,還推荐給鄰家小孩。有一次,經過她們房間,正巧聽到鈞甯對來玩的小朋友說:
「你要不要玩虎姑婆?我媽很會抓人!」
「和大人玩?很不好玩耶!」小朋友搖搖頭。
「不會!不會!我媽超會玩!她會裝出可怕的樣子,叫出可怕的聲音!」鈞甯接著很神祕,壓低嗓門繼續說:「她還有一個絕招,很會啃小孩的手指頭!」
「啊!咯咯……我不要!」那小孩一邊笑,一邊縮著頸子,雙手環抱住頭,做出害怕的樣子。
「超好玩的,保證你玩了還想再玩,我媽真的好像虎姑婆!」鈞甯兩隻小手誇張的舞在小臉前,好像一對虎爪。
「好啊!好啊!我要玩,叫妳媽一定要來吃我喔!」那孩子縮在雙臂下的圓圓紅臉蛋好興奮。
「我媽最喜歡吃小孩白白胖胖的手……」鈞甯認真的把小朋友的手抓過來,仔細端詳。
那孩子笑得更大聲了,我這個站在門外的虎姑婆,只好躡手躡腳,一聲不響溜走。
在女兒心目中,我算是盡職的虎姑婆。

(4) 先看看其他科目
放寒假的前一天,瀛瀛從學校回來,哭喪著臉:
「我是白癡!」隨手從書包裡拿出她的數學考卷。乖乖!三十五分!
「還好啊!沒退步嘛!」我看一眼鎮定的說。
「你到底是不是我媽?別人的媽看到這樣的成績都會抓狂,你怎麼都無所謂?」她遲疑的瞪著我,有些生氣。
「別急!我們先看看其他科目如何?」我扮笑臉。
她取出學期成績單賭氣的甩在我面前,好像考差的人是我。
「哇!國文88分,美術94分!實在太厲害了!」我由衷佩服。
「你沒看到其他分數都不好?英文理化也在及格邊緣?」她大聲的抗議。
「我們不要管你不在行的,我們先看你最喜歡的科目!」我仍舊興致勃勃。
「媽!你不可以這樣!你應該罵我為什麼三科主科都考那麼差,術科那麼高分有甚麼用?」她像老師般橫眉豎眼。
「當然有用,拿高分表示你這方面有才能!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就往哪裡發揮!」我認真的說。
她不置可否的望我一眼,有些遲疑。
「那……我可不可以不讀高中,去念復興美工?」
「當然可以啊!讀你喜歡的,讀你有興趣的最重要!」我一臉嚴肅。
「哇!你真的無所謂嗎?我給你看我的東西,但你發誓不生氣!」她的眼睛閃過一抹光彩。
不由分說,她翻開數學課本遞到我跟前。我的媽呀!滿滿的、一張張的書頁全是塗鴉,小四方格的漫畫、一組組的插圖、人物、動物,簡直五花八門。我眼前突然閃過當年自己上數學課時,和前座同學在課桌椅下傳詩作詞的一幕。唉!簡直是我當年的翻版。

(5)我的愛很小很小
兩個女兒小時候,常在比賽誰的愛比較多。
瀛瀛會攤開一雙小手說:「媽媽,我愛你有世界這麼大!」
鈞甯還小,搞不清世界有多大,就說:「反正我愛媽媽,就是比你說的還要大!」
接著,兩人迫不及待的問:「你的呢?媽媽?」
我摟著她們說:「我的愛很小很小,小得只要把你們抱在懷裡就很快樂了!」
現在,無論瀛瀛在外求學,或鈞甯在外拍片,世界遠比她們想像的大。我只要她們給我一個e-mail或是一通電話,我就很滿足。
這滿足來自像情人般的愛戀,但比情人深,比情人寬,比情人自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