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upntoday-2009-12-23-01-taipei news-2009臺北美術獎 2009 Taipei Arts Awards

2009臺北美術獎 2009 Taipei Arts Awards
展期:2009.12.26 - 2010.03.07
展區: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 D, E, F展覽區
指導:臺北市政府
主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承辦: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9臺北美術獎」得獎名單正式公佈,由倪祥、張立人、張暉明、陶美羽等4位獲得「臺北美術獎」首獎,評審團另選出6位優選獎及10位入選獎,所有20位藝術家作品將於 12月26日 起正式於北美館地下樓盛大展出,展期至 2010年3月7日 止,歡迎各界前來親炙年輕創作者充沛能量的藝術表現。

歲末年終,「臺北美術獎」獎項名單的公佈是美術界一年一度重大盛事,因為隨著暑假期間的公開徵件,到十月份的書面初審,再到十二月初的現場佈展與複審,所有藝術創作者皆努力提出風格迥異的新作參賽,整個藝術環境也因此再次沸騰起來。甚至許多參賽者伴隨「臺北美術獎」的舉辦期程,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的「創作」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藝術的種子在此過程中,生根、萌芽、成長、茁壯。

「臺北美術獎」的成立與發展,應和著日新月異、豐富多樣藝術表現形式的發生。1996年臺北市美展首獎定名為「臺北獎」,將十類競賽項目整合為平面美術、立體美術、應用美術三類;1999年參賽項目再次整合為美術類、設計類兩類,同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成立。2000年,臺北獎由教育局轉為文化局轄下。2001年為區隔其他文化獎項,「臺北獎」轉型為「臺北美術獎」,採不分類別的徵選型態,且將最高獎金提高為20萬元;2004年取消作品尺寸限制。在此開放的競賽規則下,每年吸引數百位海內外優秀創作者投件參賽,使得本獎儼然成為藝術創作者追求自我成就的重要試金石。

「臺北美術獎」的舉辦宗旨為「呈現臺灣當代藝術新貌,獎掖獨特藝術風格與當代精神之創作」,於是評審結果往往被視作觀察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前哨站。綜合歷年來的評審重點,以作品本身的創作觀點是否深具當代性、反映社會脈動為首要考量,且因為展覽的空間屬性,實際佈展的成熟度也成為展現作品理念的重要關鍵,加上近年創作媒材的多元化,影音軟體的建置與機械器材的運用也成了參賽者所需面對的新課題。於是經過初複審激烈的競賽機制,最具潛力與未來發展性的創作者在此過程中蛻變重生。

今年徵件期間為期兩個月(7月至8月底止),除參賽資格不符(非中華民國國籍)與逾期投件外,共徵得380件作品參賽,件數與去年相近。分析作品形式,平面或複合媒材作品仍佔多數,共有233件;立體作品20件、裝置作品60件、聲音及物件裝置作品67件。參賽者的平均年齡為30.94歲,男女性別比例為1.28:1,個人背景除了美術相關科系的學生外,還包括許多對藝術創作懷抱熱誠的工作者。

為選出兼具當代性且藝術風格獨特的優秀作品,本屆特別邀請王俊傑、吳瑪悧、高重黎、徐文瑞、張元茜、陸先銘、吳昭瑩等7位藝術專業人士擔任評審委員。經過嚴謹的初審篩選,20件風貌不同的作品進入複審名單,有的關注社會現象、呼應環保議題,有的探討生命價值、闡述個人慾望,有的營造感官刺激、諧擬媒體播送。徐文瑞認為「這次選出的作品顯示,影像美學的思考越來越精緻細膩,政治社會議題受到強烈關注,作品強調觀念的辯證」。而在有限的佈展過程中,參賽者無不卯足全力,將作品裝置在量身訂做的空間裡,經評審團現場審查、觀看參考作品並綜合討論後,共同遴選出「臺北美術獎」4位:倪祥、張立人、張暉明、陶美羽,「優選獎」6位:王建浩、吳建瑩、吳政璋、張騰遠、陳敬寶、鍾和憲,與「入選獎」10位。

榮獲首獎「臺北美術獎」的創作者,皆採用自身熟稔的創作媒材,表現他們個人所關注的議題,帶給觀眾多元的感官經驗。例如:倪祥的《很快就補償》,以手工瓦楞紙版偽裝成汽車外殼,覆蓋在老舊的紅色機車上,不論是這輛紙車還是周遭看似諧趣的牆上塗鴉,輕鬆中帶出電視螢幕中以筆塗繪還原殘缺所做的補償努力。評審吳瑪悧認為此作品反映台灣環境現況,都市不斷地發展,使得整個環境呈現非常混亂的狀態,影片拍攝作者用筆將被拆掉的建築物重新補起來的畫面,直接的感受力很強。

張立人的《模型社區》,白牆的公寓社區手工製成,當狙擊手的準星定焦在社區居民身上,霎時槍聲大作、白牆出現彈孔、屋內人形摧毀殆盡,攝取不同角度的五面投影正實況轉播。評審徐文瑞認為此作品模擬戰爭狀況,成了在現實情況中真實模擬的媒介,講究一種「真實」。吳昭瑩以為這是探索遊戲的作品,有ironic(諧擬)的味道,作者這塊領域持續發展中。張元茜認為此作者是繼崔廣宇之後,較特別的無俚頭式的創作者,而且有某種企圖心。

張暉明的《在陽光下觀察灰塵 14:05》,一處日常生活中的小角落,午後光線若隱若現地映射進來,一個尋常的翻倒水杯高速震動著,陣陣漣漪模糊了水灘中倒映窗簾的五彩花色。評審王俊傑認為這件作品為當代台灣年輕輩創作者中少見的觀念藝術表現,從靜止與日常生活中發現題材,是頗為成熟完整的呈現。

陶美羽的《語言》,圓柱空間懸掛十台液晶螢幕,藉由不同國籍人種模擬同一種動物的聲音,經由單一動物圖像對比出不同社會的語言模式,試圖以人類學的觀察與測量方式,探討不同語言系統溝通過程中的偏誤。評審高重黎以為這件作品涉及的層面很有趣,拿動物與人作對比,拿與言語與聲音作對比,相對之下人的語言反而荒唐,因為沒有辦法表現外在世界的實際看法,而動物的語言是化學式的,例如用體味宣示主權,超越人類用視覺或聽覺對真實的表達。

明年「臺北美術獎」將邁入轉型以來的第十年,歷年來「臺北美術獎」的創作舞台培養出多位傑出年輕藝術家,也累積了許多質地秀逸的精彩作品,所以本競賽獎無疑對臺灣當代藝術標示了一些座標與指引,然而行之有年的競賽機制是否足以回應或提供觀眾對當代藝術的不同想像?臺北市立美術館身為「臺北美術獎」的執行單位,除提供展覽空間與佈展協助外,為使讓競賽機制更具效益,而得獎的後續效應更貼合藝界期待,將持續反省本競賽機制,並做全面性的檢討與改進,企圖以全新面貌展望下一個十年。

圖說 : 臺北美術獎得獎者合照
左起 : 評審陸先鳴、張暉明、陶美羽、倪祥、張立人、北美館館長謝小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