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沼:金融發展謀出路 兩岸融合奠基業
近期發生兩件事頗值得大眾關注,分別是:穆迪信評(Moody’s Taiwan Corporation)即將退出經營6年的台灣市場,以及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調降台灣主權評等至「負向」。平沼因長年關注台灣商業及經貿發展,深深瞭解「見微知著」和「未雨綢繆」對除害去疴的重要性,從穆迪信評和標準普爾這兩件事觀之,正凸顯台灣遭遇不易克服的關卡,無法以旦夕之功解決問題,亟須傾朝野之力共謀針砭,方得以疏浚毀壞山林的洪流,而化為滋養農地之涓流。
穆迪之所以棄台他去,主因台灣國際化程度不足、信評市場規模太小所致,認為台灣未具備吸引國際資金條件,而且相關稅制與法規將不利於債市長遠發展。標準普爾則是繼惠譽之後,指出台灣財政赤字恐逐步惡化,負債餘額將達財政歲收的142%,科技業營收大遜往年,金融業獲利率偏低,壞帳金額可能高過其他相同評等國家達到國民生產毛額的48%,這些都是台灣當前迫切需要改善的重點。台灣政府和企業的國際能見度不夠,如同其他倚賴外貿支撐經濟的國家一般,必須擁有吸引外資的強力條件,稅制和法規等誘因便顯得極為重要,當然政府的用心及努力絕不容抹煞,但倘若能夠幅度更大、效率更高,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就更能掌握希望之鑰,進而開啟經濟榮景之門。
台灣金融業以往曾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雙卡風暴等衝擊,積極從打消呆帳、降低逾放比著手力圖振作,企圖心足堪嘉許,但是銀行家數過多、流於惡性競爭等根本性結構問題多年無解,受限於規模太小和過度分散,業界搶食國內市場大餅,無法走出國際開拓更寬闊的發展空間,殊為可惜。惠譽信評直指台灣金融業在管理、產品多樣化、產品設計及風險控管方面,都比不上同屬「亞洲四小龍」的香港和新加坡,甚至預估台灣銀行業今年的資產報酬率為-0.5%,屈居亞洲國家末位,政府又有過高的舉債比率,未來必須面對舉債利息支出的龐大壓力,台灣財政的困難程度恐將益發嚴重,思之實在令人憂心忡忡。如何解決?大家腦海大概都會浮現這個問號,我想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走出去」,而跨越台灣海峽是走出去的第一步!
國際化、全球化一直是台灣的發展方向,為了國家生存與茁壯,絕不能始終停滯或侷限在「島內經濟」型態,必須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全力拓展多邊和雙邊關係,特別是兩岸處於前所未見的和緩氛圍時,恰是我方展現靈活身段的大好良機。馬總統和中共總理溫家寶以「同舟共濟,彼此扶持,深化合作,開創未來」和「面向未來,捐棄前嫌,密切合作,攜手並進」16字互贈對方,釋出的善意不言可喻,對兩岸未來發展蘊含濃濃期盼,寥寥數字卻寓意深厚,大致可為海峽和平奠下基石,相信兩岸同胞對於得來不易的交流契機,應該有共識不會任其輕易消逝!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長突飛猛進,表現令各國刮目相看,跳躍式的經濟成長讓各國瞠乎其後,2008年超越德國衝上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今年極有機會追上日本,至少6%的經濟成長率,更讓身陷金融海嘯無力脫身的歐美先進國家羨慕不已。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人民銀行排名高居全球前十大,工商銀行已是全球最大銀行,有多達13,000家分支機構,去年賺進90億美元,整體大陸銀行業近三年來放款成長率約15%,台灣的銀行過去三年放款成長率僅在2.5~2.7%之間擺盪,況且大陸銀行還擁有比台灣高兩倍的存放利差,經營的高效率非常值得效法。台灣金融業坐困愁城、鴻志難伸,若能在大陸開疆拓土,甚至進行整併與合作,對兩岸金融發展必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去年台灣與大陸地區的匯款金額突破10兆台幣關卡,經貿緊密度不言自明,現在大陸已經和六個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在彰顯超強政經實力、加速與國際接軌,以及亞洲區域經濟一躍成為全球經濟重要環節之時,台灣當然不能坐視,也必然不能自外於這個經貿網絡,而必須積極融入這波滾滾而來澎湃得無以抗拒的潮流。真的,台灣多年來已經坐令無數大好機會流逝,現在不能再躊躇或徬徨,應敞開心胸、洞燭局勢、立定目標,以前瞻思維展現魄力,儘速為國家長遠發展妥為擘劃。
平沼多年來為推動兩岸經貿貢獻薄力,欣喜交流日漸熱絡且迭有進境,明白台灣必須善用「東方巨龍」鄰居的優勢,務實地與大陸交好,只談經濟不論政治,開拓經貿關係同時開闢更多國際舞台。21世紀將是中華民族的世紀,平沼始終深信兩岸交流勢不可免,唯靠膽識和信念方能為國家發展奠定長久基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