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結王公廟簡介
宋朝末年宋兵屢敗於元軍,當時有三位愛國俠義之士名為柳信、葉誠、英勇,仍招收流徒難民開墾營生,自此三人效桃園三結義組義軍抵抗元兵,並以老大柳信擅長的醫術、老二專精的地理、老三精通的法術,為鄉民消災解厄,頗受鄉民敬仰。時至南宋帝昺祥興元年(西元1278年)歲次戊寅年十一月十五日,宋帝為元軍包圍,危急之際,三位義士率領義軍奮勇大戰元軍,宋帝得以脫圍逃出,但三位義士及所有義軍卻均殉國、壯烈犧牲。宋帝遂逐一追封神位,勒封古公三王救世天尊。百姓萬民亦感戴恩德建廟奉祀。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1786年),王公經漳州一位賢人名叫廖地,奉請老三王公本尊渡海移駕來台灣。當廖地護駕來到噶瑪蘭濁水溪(今名蘭陽溪)南邊的大榕樹下時,老三王公神像卻定住不動,並且聖示要駐駕此地,濟世救人。這就是二結王公廟的由來。兩百多年來,用「醫藥、地理、道術」等等的法門,為移民開墾的民眾消災解厄,降妖伏魔,神威廣佈,鄉民奉為守護神。各地信眾也相爭恭迎聖尊,分靈在台灣各地起廟的,信眾不計其數。
兩百年來二結王公廟香火鼎盛,隨著參香的人潮越來越多,第三代廟宇的空間也已不符香客人潮的需求,因此,決定建造第四代廟,並且將有近百年歷史的第三代廟宇建築保留,做為社區文化的、生活的公共空間。經過二年的籌劃、設計,於民國86年,在當時宜蘭縣長游鍚堃的支持下,展開了轟動全台的「千人移廟」活動,動員社區及各界人士逾千人,將廟宇建築移動90公尺並轉向180度,也作為台灣建築保存的良好典範。
重建第四代廟,是以建造一座現代的、長長久久的,可以留傳給後代,成為後代子孫一座「我們這個時代的廟」的古蹟,這樣的思考去設計,因此,特別邀請日本象設計集團來設計,以中國傳統太極圓融圖像做為新廟基本造形,這樣的新廟意像,在2008年由二結王公廟承辦的「古公三王聯合慶典」中,也化為儀式的祭台,顯得格外莊嚴,倍感神威浩盪。
古公三王在二結王公廟開基兩百多年來,已發展出特有的文化模式,不論是傳統「問神辦事」的觀輦,或是台灣十大民俗活動之一的「二結王公過火儀式」,都與一般道教有所不同,已經是台灣主要的民間信仰之一,也是一項特有的文化資產。在2011年將「二結王公過火」登錄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