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upntoday-10/19-06-taipei county news-海的福善與暴戾」國際研討會週末登場

海的福善與暴戾」國際研討會週末登場


【北縣訊】臺灣四面環海,自古即是各民族往來的交通要道,從語言學和遺傳基因的研究顯示臺灣可能為南島語族的源起,21世紀亞洲經濟迅速發展,帶動14億華人社群的崛起,臺灣不只跨越了海洋的阻隔,成為全世界重要的電腦輸出王國,更被視為是華人的文化中心。海洋對臺灣究竟是助力或是阻力?各民族又是如何應對海洋的課題呢?為了增進臺灣對海洋文化的研究與瞭解,建立與亞太地區國家對話管道,由十三行博物館與臺灣人類學會及民族學學會籌畫辦理「海的『福善』與『暴戾』-亞洲人類學與民俗學的觀點」國際研討會,將於10月24、25日在十三行舉行。
十三行表示,距今1800年至500年的北臺灣十三行遺址出土不少來自中國的瓷器與唐宋錢幣,以及源自東南亞菲律賓及沙勞越一帶的鐵器及與玻璃珠,同時研究學者也在臺灣及澎湖分別發現許多宋、元、明、清時期的貿易瓷等物質文明,說明了當時南中國海與臺灣、澎湖、南洋、日本及朝鮮間頻繁的海上交通與貿易活動,和鄰近的亞洲國家關係十分密切。從臺灣石器和玉器傳播至東南亞地區,可推測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亞洲地區已形成一個供給自足的海上貿易圈。
本次研討會執行委員謝世忠表示,希望透過這次研討會強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對話的機制,因此特別邀請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櫻井龍彥、日本亞洲經濟文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劉京宰、韓國亞洲地方文化機構代表咸永文、韓國江陵大學教授張正龍、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學藝硏究士鄭然鶴、泰國獨立研究者Suriya Smutkupt、越南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Do Lan Phuong等,與臺灣學者浦忠成、張瑋琦、黃智慧、楊政賢、趙綺芳、謝若蘭、嚴智宏等人,從民族、宗教、文學、戲劇、祭儀、產業等議題論述,發表14篇論文探討各民族面對海洋的福祉與災難所衍生的文化內涵,分享各民族適應大自然環境的智慧與經驗。
  研討會自即日起開放民眾報名參加,名額一百二十個,有興趣者可上網站http://sites.google.com/site/seasymposium/下載報名表,並參考相關資訊,或洽詢十三行博物館專線電話(02)2619-1313分機600,會議籌備委員會(02)3366-4746。


資料詳洽:十三行博物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