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遴選辦法說明
自1995年首度參展以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透過持續的參與,引起國際藝壇對台灣現代美術發展狀況之關注,提升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上之能見度,是台灣當代藝術參與國際藝術盛會最具體的成就之一。參與最富盛名的「威尼斯雙年展」不僅提供台灣當代藝術家在國際藝壇嶄露頭角的機會,激勵當代藝術蓬勃發展,更開拓文化交流的管道,提升國際形象。
本館辦理「威尼斯雙年展」之參展,已逾14年,成效卓著,然而隨著參展國家增加(第53屆國家館77個、平行展38個),大會辦理規模日益擴大,要在預展期間脫潁而出,已屬不易,加之文化、經濟、地理等各方面屬性皆相近之香港、澳門與新加坡自2001年起先後在「威尼斯雙年展」展覽期間成立展覽館,相互較勁意味濃厚,國內外媒體報導時也都聚焦在台灣館與上述三館之間的藝術表現,故彼此無不設法在策略上推陳出新,爭取更優異的表現。以香港館為例,今年聘請德國策展人操刀推出單一藝術家,吸引不少目光。新加坡館本屆展出一位藝術家,並聘請歐洲專業展覽設計公司,精心規劃展場,得到大會特別獎項。
面對下一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放眼未來需有新的做法來回應威尼斯展覽生態的發展與變遷,並符合國內藝術界的殷殷期盼。除了需提早作業,預留更多規劃時間之外,策展人人選的產生方式更相形重要。因為除了威尼斯現場在競爭激烈的情勢之外,「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也是台灣策展人(不只是藝術家)躍上國際當代藝術舞台的跳板,備受藝術界關注。所以近年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辦理之機制,都會尋求突破,適時進行調整,以期符合各方期待。
考量上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所肩負的重任,對於「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辦理方式,本館雙年展辦公室特別徵詢「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諮詢委員鄭慧華、徐文瑞、林宏璋、王俊傑、王嘉驥五位委員之意見,並經本館館務發展小組會議討論。對於攸關展覽成敗之「策展人」與「展覽計劃」之遴選,特別針對長期以來「公開徵件」與「邀請比件」的優缺點進行詳細評估。
「公開徵件」是第50、51、52屆三屆的作法,雖比較公平,但只是就書面計畫書評比,即使經過評審團面試,多半停留在文字表面,較無法確實表達出策展人其他專業,特別是未來執行面與展覽的發展性,可能無法提昇台灣館的競爭力。且因公開徵件已行之數年,較具實力的策展人,礙於「公開徵件」僵化的評比條件,不願遞件,殊為可惜。
相較於此,「邀請比件」為邀請多位較具實力的策展人提案,並支付其提案費,作法上,一方面比較尊重策展人,另一方面可彌補「公開徵件」只依書面計畫書為評比標準,而無法呈現出提案人其他專業的缺憾。更重要的是,「邀請比件」比較容許與提案策展人有更多溝通,擬訂可行之展覽策略,在目前的階段較有可能藉此提昇台灣館的呈現,對於儲備台灣符合國際展覽機制的策展人,值得一試。
基於專責之立場,為更有效執行計劃,達成目標,下一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之策展人雙年展辦公室將以「邀請比件」的方式辦理。做法分兩階段:
一、第一階段:先由本館聘請藝文界人士3 - 5人組成「邀請比件提案人甄選委員會」(簡稱邀請比件委員會),將針對策展人是否具備充足專業知識、是否對當前國際當代藝術狀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是否曾策劃國際性之展覽、是否溝通協調能力無礙、是否國際關係能力良好等因素,並參酌其過去策展理念與呈現、過去策展案具體口碑、空間規劃能力、周邊活動規劃能力及論述寫作能力進行評估,遴選至多10位較具實力的策展人。雙年展辦公室也會酌列提案策展人的參考名單供委員會參酌。為求週延,儘量寬列。獲邀之提案人在期限之內提出「前置計畫書」(Preliminary Proposal)。
二、第二階段:由藝文界人士3 - 5人組成之「提案評選委員會」遴選出一位策展人,委託規劃「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