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
展期: 2009/10/10 - 2010/01/17
展場:台北市立美術館3樓A、B展區
策展人: 劉永仁
參展藝術家:(依年齡排序)
台灣:吳學讓、 葉 世強、劉 庸、楚 戈、劉國松、李錫奇、黃朝湖、李重重、洪根深、袁金塔、李蕭錕、李振明、張永村、瀰力村男、劉國興
中國:仇德樹、石果、王川、陳心懋、劉子建、閻秉會、張羽、王天德、王南溟、張浩 、張詮、魏青吉
從東方美術史的進展來看,當代水墨是現代水墨的延伸,將水墨視為一種承載藝術觀念的創作媒介,是二十世紀以來無可迴避的路徑,亦為必然趨勢。當代藝術的發展處於知識迅捷與科技變動的時代,藝術家以水墨表現其敏感的思維,既是以個人的生活經驗感受當下的現實狀態,而且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尤須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跨越傳統媒材的侷限性以及活用單一素材卻有無窮變化,思考水墨自身的內在邏輯,以及正視當代生活的境況則是關注的現實焦點。然而,開放彰顯筆墨與時俱進且又能喚起歷久彌新的精神,啟開新的藝術想像和詮釋差異空間,似乎成為水墨藝術家孜孜不倦探索的視覺語言課題。
本展策劃理念以「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為主題,就策展的角度而言,本展
以台灣的“現代水墨”與大陸的“實驗水墨”作為探討主軸,主要學術目標是探究水墨自覺衍生的圖象語言以及提供交流對話的空間,希冀有助於我們正視思考水墨藝術的演變歷程。水墨藝術是東方文化的特色之一,然而基於兩岸傳承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根源類同,在水墨的開放進展的前沿究竟如何實踐及其產生的差異性?他們的水墨藝術透露出什麼樣的情感與藝術思潮?特別是水墨創作如何介入當代藝術而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份。從時代變遷和文化情境之中,如何在形式主義的語言分析基礎上,探討分析水墨藝術家處於前所未有的局面,由於水墨媒介之“當代性”身份曖昧,因而難免予人懸浮於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爭議中,然而檢視當代藝術實存在著多元的類型與樣式風格。
現代水墨之變革
一九六○年代初期,台灣的藝術環境有了顯著的改變,又因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思潮的影響;從事現代藝術的創作者,尤其是藝術家從抽象理念為表現手法,開始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觀念思辯與融和中,進行各種水墨形式的思考與探索,「現代水墨」的面貌也因此逐漸發展成型。初期的「現代水墨」,在理念上極思創新變革,尤其是當時「五月畫會」的藝術家劉國松、馮鍾睿的東方式的抽象表現水墨走進抽象,似乎也順勢回應抽象表現的浪潮。質言之,他們在觀念上是反動因襲傳統制約的困境,在技藝上則是提煉物象進入抽象的精神核心。
實驗水墨之趨勢
中國的實驗水墨自‘85思潮以來,自矇矓狀態到形成趨勢浪潮,從建構實驗水墨理論以及展覽實務之探討,已經歷了二十餘年的探索,水墨畫已經逐漸破除形式上的束縛而朝向更多元的面向發展。實驗水墨的特質在於強調個性的表現性,以非具象的感知方式,取代了“以形寫神”的惟一典範。實驗水墨畫家不僅把水墨媒材視為技術問題,而且當作一種具有關照本土放眼世界的方式,他們以水墨畫語直接呈現個人當下的感受和體驗,在水墨的創新生成展現了激進的圖象革命。實驗水墨是針對美術史而建構補述,藝術家逐漸切入人類當代文化及社會現實問題。
基於作品即展覽之內容,當我們面對藝術家的作品時,有必要剖析創作者的水墨語言風格之形成。本展策劃的論述與詮釋區分為數個觀看面向。一、筆墨異形與精神之拓展與變奏:劉國松、李重重、劉國興、仇德樹、張詮。二、從現代到當代水墨的空間意識: 葉 世強、劉 庸、劉子建、王天德、瀰力村男。三、以水墨書寫構成有機符號:李錫奇、石果、閻秉會、魏青吉。四、以水墨詮釋當代文明變遷軌跡:袁金塔、洪根深、李振明、黃朝湖、陳心懋。五、解構書法線條轉化水墨構成語言:吳學讓、楚 戈、李蕭錕、張浩。六、水墨觀念‧裝置‧行為之形式內容:張永村、王川、張羽、王南溟。本展計展出二十七位藝術家的八十件展品,無論是現代或是實驗水墨藝術家,他們不僅以水墨語言觸動時代之敏感性,而且懷抱理想,具體呈現更多元豐富的藝術內涵與價值。
圖說 :
藝術家合照
左起 : 李錫奇, 李重重, 館長謝小韞, 劉國松, 劉庸, 袁金塔, 策展人 劉永仁
李重重Lee Chung - chung
融合Blending
水墨設色紙本
208 x 200 cm
2007
李錫奇LEE Shi - Chi
墨語0733 Ink Speaks 0733
水墨紙本Ink on paper
120 x 180 cm
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