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upn-taipei news-art show-2012-5-11-04-移動中的邊界:跨文化對話》台灣-以色列交流展

台灣於以色列首次當代藝術主題交流展,16位台灣藝術家作品參與展出,策展人員現正於以色列佈展籌備中,預計5月18日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開幕 《移動中的邊界:跨文化對話》台灣-以色列交流展 Boundaries on the Move, a Cross-Cultural Dialogue 策展人: 張芳薇,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暨國際計劃辦公室主任 塔麗亞.列敏(Dalia Levin),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館長 參展藝術家(台灣): 張乾琦、陳界仁、陳擎耀、侯俊明、謝英俊、黃致陽、黃海欣、彭弘智、姚瑞中、蔡佳葳、崔廣宇、杜佩詩、朱駿騰、王雅慧、吳季璁、蘇育賢 參展藝術家(以色列): 妮拉.裴瑞克(Nira Pereg)、彌基.克瑞茲曼(Miki Kratsman)、 蜜哈.佘彌特(Michal Shamit) 主辦單位 台北市立美術館、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Herzliy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指導 中華民國外交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以色列外交部 協辦 駐台拉維夫台北文化經濟辦事處 展期 2012.05.18-2012.08.11 地點 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 開幕12: 00pm, 2012.05.18(以色列當地時間,與台灣時差慢5小時) 台灣與以色列分別位於亞洲大陸東西邊緣,地理位置上皆同樣為國際政經地理要衝,而在近代的發展歷程上,台灣與以色列在國內外之處境,分別面臨了相似的挑戰及問題;在現今政治上,兩國同樣提倡民主,堅持主張以民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而儘管彼此間有許多相似處,其各自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複雜的歷史與地緣關係,衍生出各具獨特性格的政治情勢與豐富多元的文化樣貌,不論是國族、政治與經濟社會乃至於人民本身,都具有相當有趣的議題發展與討論空間。 本次展覽的合作緣起,可溯自台北市立美術館歷年與以色列當代藝術的交流互動,曾引介以色列傑出藝術表現給台灣大眾,如於2003年舉辦《領域:當代以色列設計展》、2008年與「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合作舉辦《以色列建國60年紀念-國家的誕生:保羅.高曼&大衛.羅賓哲攝影展/丹.雷辛格設計展》等。 2012年《移動中的邊界:跨文化對話》台灣-以色列交流展,由北美館與以色列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共同主辦策畫,台灣方面由北美館雙年展暨國際計畫辦公室主任張芳薇,以色列則由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館長塔麗亞.列敏(Dalia Levin)兩位共同擔綱策展人,係台灣當代藝術在以色列首次以館對館機構合作、主題式策展方式,引介16位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至以色列,並與3位以色列藝術家作品聯合展出。展覽將自05月18日於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展出至08月11日,日前台灣方面策展人張芳薇與三位藝術家陳擎耀、朱駿騰與吳季璁,已先後離台出發至以色列,著手進行佈展工作以及現地製作計畫等。展覽開幕預計於以色列當地時間5月18日中午12時,假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進行,北美館代館長翁誌聰與外交部相關人員將代表主辦方北美館與台灣出席與會。 《移動中的邊界:跨文化對話》展覽以「移動中的邊界」為題,以此作為主體意象來探討「邊界」-這一個在使用上持續希望被固定下來的概念或現實,以「移動中的邊界」在生活中的多層次意涵為經,台灣與以色列所面臨的社會與政經議題為緯,探討在高科技與全球化現實下,個人面對益發複雜的個人身分認同、區域與國家的邊界、社經與繼之而來的新住民等議題進行探討。 本次台灣方面的展出作品類型包括攝影、錄像、雕塑裝置、平面油畫、版畫與綜合媒材等,其中含北美館典藏品: 黃致陽「肖孝形產房」及姚瑞中「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等;選件中包括許多為藝術家近年新作,如張乾琦「脫北者」、陳界仁「帝國邊界Ⅱ-西方公司」、王雅慧「荒地計畫: 為我插一盆花」、杜佩詩「玉山迷蹤之五-從米歇爾.傅科到我們的美好未來」以及吳季璁「煙林圖之一」等;藝術家蘇育賢則受邀先行於今年2月至以色列駐村後,返台創作新作「椅子」,以及陳擎耀的現地製作計畫,他提前於開幕兩週前抵以色列,預計將以當地建築標地物為題創作「乞丐皇帝命-流浪漢計畫」裝置系列;展覽同時邀請資深攝影家彌基.克瑞茲曼(Miki Kratsman)、妮拉.裴瑞克(Nira Pereg)與蜜哈.佘彌特(Michal Shamit)等3位以色列藝術家之作品共同參展,藉由以「移動中的邊界」主題貫串,展覽作品的並置呈現,加強建立並落實兩地當代藝術之文化交流與對話。 赫茲里亞為以色列中部沿海城市,位在首都特拉維夫北邊約15分鐘車程,經濟文化與教育水準發達,也是知名海濱休閒度假地點。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成立於1965年,致力於以色列與國際當代藝術發展,尤以探索與社會和政治議題相關之藝術觀點,該館向與國際交流甚繁,自許為開放的展示平台,匯流當地藝術發展與國際接軌,強調藝術本身的力量是跨越國界、是能具有意見思想的溝通功能,更甚而有所作為。該館亦為赫茲里亞雙年展、以色列國際錄像藝術雙年展的展覽地點。 展覽理念 邊界的明顯語境概念與國家觀念有關,最常見的指涉是「國家的領域/疆界」,國家的邊界常常因為時空的相異而有所改變。在歷史上則常因為國與國的邊界糾紛而屢發戰事。國家的人民因故而跨越邊界成為新住民或非法移民屢見不鮮。生存與慾望目的地趨使,人們時而有踰越道德的行為,也有為了生存而抗爭的跨越(邊界)。所謂「跨越」,並非簡單或單純的斷裂與超越,而是一種與界限的「界線」(line)之間透過時空與互相介入彼此所產生的不斷牽扯、釐清與分合。大至國家的邊界,小至個人面對生存與慾望驅使的各項跨越,乃至細胞的分裂,學科的界定,甚至語詞的意義界定,至無形的思想等,皆於時空的洪流中不斷變動與重新界定。 既有了邊界便會有邊界的跨越,但跨越後也並不會在邊界之外。這就像傅科(Michel Foucault)所提過的:既有權力便有抵抗─他曾說道:「哪裡有權力,哪裡就有抵抗,但是,這個抵抗從來不在於權力關係之外」,也就是說邊界需要以持續的跨越為之而使之得以成為邊界。邊界持續移動因為主、客的現實持續變動,也因為主體意識的不斷改變。這凸顯了不論在現實生活或是人的意識,邊界,都是不曾稍息,持續變動著的。而持續跨越/改變邊界的跨越自身甚至成為主體。 「移動邊界」具有多重隱喻與想像。透過時而激越,時而優雅的趨近對話,我們嘗試跨越各式各樣的邊界,反轉內部與外部。人們在時空的賡迭下不斷跨越邊界,而新的邊界也不斷產生,每日每時每刻我們的意識死死生生,在生死之間無數的邊界被模糊、被消解、被跨越、被重設。有邊界便有領域便有界定便產生新關係,便(應該)有主權與主體--也便會改變,週而復始。傅科晚期對主體的詮釋與研究指出:主體-是持續變動中的。主體可以持續變動,但主體不可以也不會失去。邊界暫時設定了主體的相對範圍與概念-內/外、實/虛、你/我、這裡/那裏、東/西、古/今、或現實與虛擬。 本展以「移動中的邊界」為題旨為隱喻,並以此作為主體意象來探討「邊界」一個在使用上持續希望被固定下來的概念或現實,透過台灣80年代至今的16位與3位以色列共19位藝術家展開對話,以「移動中的邊界」在生活中的多層次意涵為經,台灣與以色列所面臨的社會與政經議題為緯,探討高科技與全球化下個人面對益發複雜的個人身分認同、區域與國家的邊界、社經與繼之而來的新住民等議題進行探討。 附件說明 01《移動中的邊界:跨文化對話》展出內容介紹 02 陳界仁 帝國邊界II - 西方公司 黑白有聲三頻道錄影裝置 2010 03 王雅慧 荒地計畫:為我插一盆花 攝影 56.25x75cm 2011 04 朱駿騰 西遊記 混合媒材裝置 20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