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upn-taipei news-temple-2012-12-19-17-千古琴緣─台灣古琴藝術展
千古琴緣─台灣古琴藝術展
四大展區介紹:
一、 話琴區為介紹古琴的第一區,有展版文字說明古琴的歷史跟演進的過程,還有自古以來古琴對當時人們的功能與意義。此區有古琴展示,也有多媒體互動區─當觀眾撥動琴弦,牆上將有感應變化。
二、 識琴區,展示有31把古琴,其中26把壁掛,5把有古琴桌;並設有特殊琴體解析圖。此區解說一把古琴的各項特徵,古琴分為琴體與琴制,古琴琴體各部位採取擬人化的命名,如琴頭、琴額、琴項、琴肩、琴腰、琴尾、雁足、冠角、龍齦…等。琴制則是說明琴身長度及寬度:琴身長度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寛六寸是象徵六合(上下東西南北)。琴面與琴底的意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有「天圓地方」之解說。還有琴面有十三個徽,不只是音符的位置,也代表著一年有十二個月,中間最大的第七徽代表閏月。
琴式就是古琴的型式,多達百種,有以懷念的古賢聖人來命名;有以大自然的美來命名。最常見的有伏羲、神農、仲尼、連珠、落霞、蕉葉等式樣,分別在琴項(也就是琴脖子)和琴腰的向內彎曲變化上有所不同。
三、 操琴區,介紹古人的減字樂譜(圖左),包括如何學看樂譜,還有指法與技巧的介紹。觀眾可在此體驗親自彈琴的樂趣(每天下午定時13:30/16:30開放,有專人解說)。
四、 斲(ㄓㄨㄛˊ)琴區,古琴的製作被譽為「斲(ㄓㄨㄛˊ)琴藝術」,可見造琴工藝是琴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彈奏古琴的人,古稱琴人,會彈奏古琴,也會自己製作古琴,並親自挑選木材,斲琴藝術中最重要的是對音質的追求,斲琴師以此原則進行選材,並運用髹漆工藝提高音色及美感。依循歷代造琴工匠的經驗,要使琴體音箱的振動合乎一定的規律,琴面與琴底須分別選用兩種不同材質的木材製作。面板應使用紋理順直、寬度均勻,無疤節和無蟲蛀的木材,且要鬆軟,利於振動,例如梧桐木、杉木、松木。底板則要使用較堅硬的梓木或其他硬木,使琴體不易變形,並形成較佳的聲韻反射效果。選擇不同的木料,可形成類別不同的琴聲。
減字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