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upn-taipei news-medical-2012-12-20-04-救回彩色人生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肝癌風險可預測 用藥療效早判斷
救回彩色人生
「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
肝癌風險可預測 用藥療效早判斷
台灣是B型肝炎之盛行區,30歲以上成人中有95%以上感染過B型肝炎,15~20%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在台灣約有300萬名B肝帶原者,平均每5-6位成人就有1人是帶原者,可謂情況「炎」重,而忽略B型肝炎治療,更將增加轉成肝硬化與肝癌的機會。根據調查,肝癌長年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而台灣每年罹患肝癌的個案中,更有高達8成是由B型肝炎引起,是民眾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原因,B肝治療著實不可輕忽。
對於B肝風險預測的評估,現在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台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以下簡稱B肝策進會)今日發表由B肝策進會理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高嘉宏教授,與其他9位專業醫師註1,耗時14年心血共同發表的研究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高低將成為判斷低病毒量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此外,B肝策進會高理事長亦因對B肝表面抗原臨床應用之系列研究,獲得本屆亞太消化醫學會(APDW)奧田教授講座(Okuda Lectureship)的殊榮註2。未來透過「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將能更有效掌握B肝病情,並進一步評估長效型干擾素用藥療效,造就廣大B肝病患的福音。
全台B肝高度警戒 病毒量少不等於肝癌發生率低!
表面抗原濃度高 罹肝癌率也高出13.7倍
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顯示,全台肝癌粗發生率由大至小依序為南部(十萬分之57.55)、東部(十萬分之45.35)、中部(十萬分之46.55) ,以及北部(十萬分之38.73),全台灣皆壟罩於肝癌的陰影之下,急迫需要提高對於B肝的警覺性,以減少未來發展為肝癌的機率。
目前檢測B肝病情主要是以B肝病毒量作為判斷依據,如病毒量越高日後的肝癌風險性也越高,但根據由高理事長主持的最新研究發現,對於低病毒量之e抗原陰性患者而言,肝癌的關鍵性決定因子則為B肝表面抗原,而非B肝病毒量。高理事長與其他9位醫師歷時14年,追蹤2,688位表面抗原陽性的患者,專精研究病毒量與表面抗原濃度高低的相互關係,以及罹患肝癌的風險大小,結合實際臨床狀況以及多方研究發現,對於B肝e抗原陰性,且病毒量低(小於2000 IU/mL)的患者,B肝表面抗原濃度高(≧1000 IU/mL)者,比較B肝表面抗原濃度低(<1000 IU/mL)者,其罹患肝癌的機率居然要高出13.7倍!此結果突顯出單憑B肝病毒量仍不足以作為B肝病情的完整判斷指標,相反地,搭配B肝表面抗原將可為B肝檢測帶來更充足的訊息,幫助深入了解B肝治療的效果,未來「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可望成為判斷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
黃金雙指標雙重保障
敲響B肝福音鐘
此外,在此研究追蹤的病人中,有191位產生肝癌,平均肝癌發生率為0.5%,分析結果指出,B肝表面抗原濃度和B肝病毒量,被證實和肝癌有莫大的關聯性存在,未來「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將帶動B肝檢測的新里程碑。
除了能預測B型肝炎病患日後罹患肝癌的風險大小,研究中更突破性地發現運用「黃金雙指標」可提早預估用藥療效判斷是否須換藥。針對使用長效型干擾素之B型肝炎病患,在用藥第12週時以B肝表面抗原的變化,可預測治療48週時的病患用藥療效,如此醫師便可建議病患應持續使用或是及早更換藥物,可幫助病患節省24-36週(約6-9個月)的治療時間。根據研究結果,e抗原陽性的患者,在治療第12週時,如果表面抗原濃度沒有< 20,000 IU/mL,則治療第48週失敗的機會極高;而e抗原陰性的患者,在治療第12週時,表面抗原濃度沒有下降,同時病毒數量也未下降>2 log時,治療第48週時宣告失敗的機會也極高(請見附件一),故「黃金雙指標」的運用在時間及醫療花費的節省上都是B肝患者的莫大福音。
針對目前台灣B型肝炎情況嚴重,B肝策進會高嘉宏理事長更呼籲全台民眾重視B肝預防及治療, B肝策進會也將致力推動醫界運用「黃金雙指標」預測B肝風險,以期有效幫助台灣B肝患者降低產生肝癌的機率。
※備註
1. 「中文題目:對於慢性B型肝炎合併低病毒量的患者而言,血清中表面抗原濃度越高,日後產生肝癌的危險越大。」研究作者群包含:高嘉宏、曾岱宗、劉俊人、楊宏志、蘇東弘、王嘉齊、陳祈玲、劉振驊、陳培哲、陳定信,共計10人。
High levels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ncreas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low HBV load.
Tseng TC, Liu CJ, Yang HC, Su TH, Wang CC, Chen CL, Kuo SF, Liu CH, Chen PJ, Chen DS, Kao JH.
Gastroenterology. 2012 May;142(5):1140-1149.
2. 2002由JGH基金會設立以彰顯奧田邦雄(K. Okuda) 教授對亞太地區肝病研究和教育的貢獻, 每年定期舉辦,於亞太消化醫學會 (APDW) 頒獎, 得獎人須對亞太地區肝病研究和教育有一定貢獻, 以前的得獎人包括陳定信院士。
【附件一:表面抗原濃度 預測長效型干擾素治療效果】
【台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簡介】
本會成立於中華民國101年10月5日,依內部組織章程規範行事,以非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提升全民健康、照顧醫療為最高宗旨。
本會針對全國專科醫師、護理人員與民眾,推廣B肝及相關肝病正確教育與宣導活動以建立台灣民眾對B肝及相關肝病之預防、就診與治療之正確觀念。藉由推動對B肝及相關肝病治療的重視,增進B肝及相關肝病患者的醫療照護品質與治療成效,以期改善台灣嚴重的肝病情況。欲了解更多訊息請至本會官方網站:www.act-hbv.tw,或撥打02-2541-7759專線。
新聞聯絡人
救回彩色人生
「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
肝癌風險可預測 用藥療效早判斷
台灣是B型肝炎之盛行區,30歲以上成人中有95%以上感染過B型肝炎,15~20%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在台灣約有300萬名B肝帶原者,平均每5-6位成人就有1人是帶原者,可謂情況「炎」重,而忽略B型肝炎治療,更將增加轉成肝硬化與肝癌的機會。根據調查,肝癌長年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而台灣每年罹患肝癌的個案中,更有高達8成是由B型肝炎引起,是民眾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原因,B肝治療著實不可輕忽。
對於B肝風險預測的評估,現在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台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以下簡稱B肝策進會)今日發表由B肝策進會理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高嘉宏教授,與其他9位專業醫師註1,耗時14年心血共同發表的研究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高低將成為判斷低病毒量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此外,B肝策進會高理事長亦因對B肝表面抗原臨床應用之系列研究,獲得本屆亞太消化醫學會(APDW)奧田教授講座(Okuda Lectureship)的殊榮註2。未來透過「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將能更有效掌握B肝病情,並進一步評估長效型干擾素用藥療效,造就廣大B肝病患的福音。
--------------------------------------------------------------------------------
圖說:
1.台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教授(右),與慈濟醫院台北分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曾岱宗醫師,共同發表B肝「黃金雙指標」。
2.「黃金雙指標」將帶動B肝風險預測新里程碑,敲響B肝病患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