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upn-taipei news-art show-2013-06-20-21-義大利達文西理想博物館 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現代藝術中的達文西與蒙娜麗莎

義大利達文西理想博物館 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理想博物館(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是第一座忠實呈現達文西深刻複雜性的展覽館。透過這位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設計家一生所經歷的重要事件,理想博物館提供了視覺上的多維度史料,體現了意象美術館(Imaginary Museum)的意涵。理想博物館的前身是西元1993年在文西鎮一所中古城堡裡的地下藝廊,在西元1999年成為公益美術館。館長是亞歷山卓‧韋佐西(Alessandro Vezzosi),國際協會會長是安格尼斯•薩巴托(Agnese Sabato),榮譽會長則是由卡羅•佩德瑞提(Carlo Pedretti)擔任。 理想博物館的收藏包括了許多達文西學派具原創性的畫作,例如像是薩萊(Salai)的《裸體喬孔達》、《十二歲的基督》、蔣皮耶特里諾(Giampietrino)的《抹大拉》和《聖凱瑟琳殉道》;另外還包括達文西時代所使用的工具(例如壓印機)、雕刻(例如杜勒在西元1505-1507年根據達文西畫作所創作的深淺兩色蝴蝶結)、依據達文西理念所創造的模型、以及達文西檔案(包括重要記事、兩個杜象的親筆簽名)等。 義大利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Giorgio Napolitano)特別強調了理想博物館「代表了歐洲文化的獨特經驗,對達文西這位天才表達了敬意,並且充分展現了這位天才是如何將藝術、自然、科學等不同面向做了充滿詩意的揉合,讓達文西的普遍性及多樣性,透過藝術的媒介,產生出多元文化的和平對話」。 品介紹 品名(英/中) Virgin of the Rocks 岩洞中聖母 作者(英/中) Leonardo and collaborator 達文西與合作者 年代 1495-1497 材質 Oil on panel, transferred on canvas 油彩、木板、轉移至畫布 借展者 private collection 私人收藏 著作權(copyright) ©private property in trust of The Pedretti Foundation, Los Angeles 1483年4月25日,達文西和德‧普瑞迪斯兄弟在米蘭,與聖法蘭西斯科大教堂的無玷受孕會(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簽訂合約繪製《岩洞中聖母》,預定在同年12月8日完成這幅畫作,不過他們的雇主直到五年後才收到作品,而畫家們要等到1508年10月23日才收到最後的報酬。 關於這個主題的三幅主要畫作的故事,至今仍然留下許多未能解答的問題;三件作品最可能的繪製年代分別為:最早的羅浮宮版本為1483至1485年,切哈米版本為1485年以後到1493年,最後伴隨著許多臆測的倫敦版本則是1508年。 藉由羅浮宮的《岩洞中聖母》、切哈米版本或者差異相當大的倫敦版,達文西首次透過繪畫完美呈現自己最絕妙的藝術性發明:光線(與陰影)瀰漫如畫的世界和表象,藝術與靈性的神祕感、精神能量與「靈魂動向」,隨著自然形象、美與觀念的象徵相互移轉。 《岩洞中聖母》的氛圍相當罕見,焦點集中在前景人物的手勢與消失點上,強化了從黑暗浮現重新鋪排的戲劇性現場的片刻,在聖光以及「續發性暗示」的目光之間,四位主要人物藉由手勢彼此互動(不像〈禮讚〉裡形成漩渦狀構圖)。這已經預示了形上學並宣告象徵太虛的永恆空間。 儘管近年來有許多新發現的文獻資料,並且針對三個版本畫作進行先進的科學分析(例如草圖的使用與指紋等),但仍有許多重要的議題需要釐清。在這個複雜的故事中,我們非常強調在此展出的《岩洞中聖母》版本的問題,亦即在十九世紀前半由偉大的畫家如安格爾與皮耶‧皮維‧德‧夏凡納認定為達文西親筆。這件作品被視為切哈米《岩洞中聖母》(根據最著名的收藏家命名),明顯地源自第一版,亦即現藏於羅浮宮的版本,在時間上可以視為第二個版本(因此倫敦版可視為第三與第二版)。此作被認為品質相當高,儘管它曾由木板轉移至畫布(與羅浮宮的版本相同,但去除了拱形元素的部份)並且經歷數次修復。卡羅‧佩德瑞提(Carlo Pedretti)認為這是達文西的作品,儘管有另一位傑出合作者(例如波特拉菲歐)的大力參與。或許這是達文西與工作室製作,並用來取代現存於羅浮宮的第一版的作品? 展品介紹 品名(英/中) Nude Gioconda of the Museo Ideale 理想博物館的裸體喬孔達 作者(英/中) Gian Giacomo Caprotti, known as Salai (attributed) conceived by Leonardo 江.賈科墨.卡普羅提,又名薩萊;據傳為達文西所構圖 年代 16世紀 材質 Oil on panel: transferred in the past from its old original panel to canvas and then reapplied to another panel 油彩、木板(由最初的木板轉移至畫布,後來又轉移至木板) 借展者 private collection 私人收藏 著作權(copyright) ©2013-2014 Leonardo-Mona Lisa-The Myths. Taiwan. 本展所展出的畫作中,有些還在持續研究當中,不過理想博物館的這幅《裸體喬孔達》的來源是十分具有意義的:是威廉‧科普(William Kaupe)在巴倫札(Pallanza)跟米蘭的收藏,於1931跟1939年在斯圖加特(Stuttgart)和柏林兩地由海因里希‧柏德莫爾(Heinrich Bodmer)建立收藏系統,並且在米蘭的藝術廣場「李奧納多‧達文西特展」(Exhibition of Leonardo da Vinci)盛大展出。 這場在米蘭展覽的展品圖錄被稱為「隆巴底的李奧納多學派藝術家作品」,致使倫敦斯賓賽(Spencer)收藏相關單位對達文西的作品產生偏愛。事實上,對於學者和一般大眾來說,這七十年來關於達文西的作品並不是那麼容易接觸,甚至一些線索都遺失了。其中這幅理想博物館的《裸體喬孔達》在本展的展出中,但避免任何關於作品可能是出於達文西的聯想。雖然仍必須進行進一步的科學查證,但一項有趣的資料已經變得很明顯:它曾在過去被轉移,從原來的鑲板轉移到畫布,然後再移到另外一片鑲版。 從畫面新鮮度明顯磨損的跡象,可以看出幾個世紀以來的變遷。質感相當獨特,連作品本身的裂紋都很美。這是突破性和原創性的絕佳代表,和羅浮宮的《蒙娜麗莎》類似卻又不太一樣:正面的凝視、令人好奇性和流動感、「肩膀描繪」的旋轉效果、手的位置、風景的空間概念,一個體態優美的裸體展覽由於強度和象徵性的綜合而顯得相當突出。它也暗示情緒。臉部更是最有趣的元素,不論是優雅或者是時尚,有可能是生活的紀錄嗎? 現代藝術中的達文西與蒙娜麗莎 品名(英/中) From The Gioconda with the keys of 1930 依據喬孔達和1930年的鑰匙 作者(英/中) Fernand Leger 弗南.雷捷 年代 post-1930 材質 Lithograph 石板印刷 借展者 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理想博物館 著作權(copyright) ©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 品名(英/中) Joconde L.H.O.O.Q. 喬孔德 L.H.O.O.Q. 作者(英/中) Marcel Duchamp 馬歇爾.杜象 年代 1964 材質 Readymade; multiple signature 現成物;多重簽名 借展者 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理想博物館 著作權(copyright) ©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 品名(英/中) Butterflies 蝴蝶 作者(英/中) Andrea Dami 安德里雅.達米 年代 2011-2012 材質 Mixed technique 複合技法 借展者 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理想博物館 著作權(copyright) ©Museo Ideale Leonardo da Vinci 對二十世紀的前衛藝術家,以及他們有關烏托邦與創新的看法而言,達文西絕對是代表性的前輩,也是他們許多影像的靈感來源。 另一方面,文藝復興是一種創新的運動,而達文西正是其要角之一。達文西主義是一種跨領域藝術與意識型態的現象,並呈現多重面向。達文西另外還有一種與「社會性」較勁相關的特點,甚至到相當「媚俗」(kitsch)的程度,這點讓他廣受歡迎。 首先,我們必須強調一種根本上的區別:達文西所呈現的是一種正向的前衛,他希望能改變、改善周遭的世界,透過他的藝術讓世界更美、運行更流暢。現代的前衛藝術家則通常使用僭越、挑釁、負面的元素,藉此反抗被奉為神聖的古典美學觀。還有人認為繪畫是一種心理過程、一種完美的比例,賦予一種概念的見解非凡的生命力,並帶來與時代精神形成反差或同步重新調整的語彙。 在所謂的達文西主義中,可以辨識出四個時期:起源期、古典期、現代期及當代運動。 現代時期:整個二十世紀的前衛運動不斷產生變化,它起源於十九世紀,其間經過都市與科學烏托邦、建築師維歐勒‧勒‧杜克(Viollet Le Duc)與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等人的想像、塞尚(Cezanne)與秀拉(Seurat)提供的光影理論、法國畫家奧迪隆‧魯東(Odilon Redon)與瑞士的阿諾德‧勃克林(Arnold Boeklin)的象徵主義,當然還有在英國的拉斐爾前派運動。使蒙娜麗莎的形象重新被發掘成為一個符號,特別在它於1911年遭竊之後。 這種現象也影響了義大利的未來主義(Futurism)運動與俄國的絕對主義(Suprematism):畢卡索在繪製他著名的《格爾尼卡》(Guernica)時,絕對有想到達文西《安吉亞里戰役》草圖。當然達達主義者畢卡比亞(Picabia)與曼‧雷(Man Ray)、超現實主義者恩斯特(Ernst)、達利(Dali)、梅森(Masson)以及馬格里特(Magritte)等人的作品,以及開創觀念藝術的杜象(Duchamp),所有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幅《L. H. O. O.Q.》,都和達文西有關。 達文西的圖像在科技發展下大量被複製,尤其是蒙娜麗莎,光動力學(photodynamic)的搶先挪用,使它出現在俄國導演愛森斯坦(Eisenstein)、塔可夫斯基(Tarkovskij)與英國導演格林那威(Greenaway)生動的電影作品之中。 當代運動: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前衛運動與達文西的交流一再重複發生,印證了他從器械細節到完全藝術理念的先見之明。 達文西主義變得更具象徵意義,而且不只存在於藝術與科學之間。這種現象亦存在於普普與歐普藝術、最低限、觀念與大地藝術、貧窮藝術、新寫實主義、烏托邦建築、激進設計(Radical Design)、身體藝術、行動繪畫、視覺詩、塗鴉、後現代與超前衛藝術、電腦藝術以及與超科技(hyper technology)連結的新表現藝術中。 二十與二十一世紀之間,達文西主義構成一種對藝術史及其未來積極回響異乎尋常的集合。這些問題關係到藝術作品間能量的流動,關係到人們如何在過去與當前的藝術之間,觀看作品,如何「活在」作品裡。這正是達文西形容潮汐時「一種漲退與流逝」,當「大地呼吸」時,它就是「急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