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upn-taipei news-movie-2012-6-27-04-國家電影資料館,本館即將於7/3-8/26日於當代藝術館舉辦的胡金銓導演特展開幕活動

國家電影資料館陳瑩潔,本館即將於7/3-8/26日於當代藝術館舉辦的胡金銓導演特展開幕活動,確定出席的各方藝文及電影人士,目前有胡惟堯女士(胡導演的姪女,學者)、鍾玲女士、鄭佩佩、張艾嘉、彭雪芬、石雋、孫越等,及台灣胡金銓基金會所有成員,胡導演老友卜大中、舒國治、舒琪及葉錦添、陳昌仁、黃美清、吳俊輝等藝術家,本館董監事、朱延平導演等人,另外徐克導演更手書墨寶一幅,與胡導以字畫對談。 而本展覽共計規劃8個展區,主要以解構胡金銓創作題材、穿透性的區隔元素,建構單元空間的獨立性,並與其他展區互為聯繫,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體驗,形塑參觀者對胡金銓導演作品的概念,將胡金銓電影作品精華元素以重新的配置方式,建立參觀者與胡導演作品相互的互動關係;同時,亦有安排導演徐克、李安、張艾嘉;攝影師華慧英、評論黃建業教授、藝術家葉錦添、陳昌仁先生等重要採訪映演。 ---------------------------------------------------------------------------------------------------------- 國家電影資料館 資料組 陳瑩潔 Ying Jie Chen 台北市青島東路七號四樓 胡說:八道─ 胡金銓‧武藝新傳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覽日期:101年7月3日晚間7點開幕 7月4日至8月26日展出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壹:活動緣起與簡介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作為世界收藏胡金銓導演文物最齊全的電影館,肩負推廣胡導演文化結晶的職責,自1989年起整理包括香港金銓影業公司、美國胡金銓基金原電影手稿、劇本、文件、照片、圖書資料,至今二十餘年陸續完成文物整飭、建檔登錄以及數位化等工作。 胡金銓導演雖已過世多年,但其作品不論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俠女》)、耶魯大學(《俠女》),鹿特丹影展(《龍門客棧》),義大利都靈博物館,中國廈門;以及今年(2012)義大利波隆納、法國電影藝術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及北美地區…等,紛紛向本館借調胡金銓導演作品進行巡迴放映,適逢胡導演八十冥誕,故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規劃展出其電影創作、繪畫、書法、動畫、漫畫等手稿,期以讓更多人瞭解胡金銓導演的藝術成就與多樣化的創作,進而達成推廣本館對電影文物蒐集、整理與數位化推廣應用,達成滋養孕育更多的電影及藝術工作者之效益,並搭起一座連結世代、文化薪傳的橋樑,讓日漸淡忘胡導的年輕一輩重新認這位重要的台灣電影導演。 開幕確定出席的各方藝文及電影人士,目前有胡惟堯女士(胡導演的姪女,學者)、鍾玲女士、鄭佩佩、張艾嘉、彭雪芬、石雋、孫越等,及台灣胡金銓基金會所有成員,胡導演老友卜大中、舒國治、舒琪及葉錦添、陳昌仁、黃美清、吳俊輝等藝術家,本館董監事、朱延平導演等人,另外徐克導演更手書墨寶一幅,與胡導以字畫對談。 本展覽共計規劃8個展區,主要以解構胡金銓創作題材、穿透性的區隔元素,建構單元空間的獨立性,並與其他展區互為聯繫,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體驗,形塑參觀者對胡金銓導演作品的概念,將胡金銓電影作品精華元素以重新的配置方式,建立參觀者與胡導演作品相互的互動關係。 貳:展覽背景 胡金銓(King Hu, 1932/4/29~1997/1/14)之創作橫跨電影、舞台劇、美術設計、演員、繪畫、書法、寫作等,他不僅是國際知名電影導演,也是一位擁有揮灑粲然的作品的藝術家。其特色具有兩大面向:一是「人間性(閒適、情趣)」,在他的為人、表演、繪畫中盡現;二為「幻想性(悲壯、嚴肅)」,在他的武俠電影中展現。 胡導演一生漂泊,從北京到香港,從香港到台灣,又從台灣移居美國。但不論身在何處,胡導演都創作不斷,他的電影最為人知,而他最為膾炙人口的《龍門客棧》及《俠女》,又都是在台灣拍攝完成。這兩部充滿中國人文及文化精神的作品,在台灣搭景、由台灣出資、在台招考新演員搭配大陸來台的演員,胡導在跑遍台灣各地勘景後,親自擘畫、並帶領一批工作人員執行完成。如今回顧,這兩部作品不但開創武俠片類型的新境界、且在電影票房創出新佳績,《俠女》更是以「台灣電影、中華文化」走上世界影壇、開始發聲的先驅者。 如今重看胡導電影,他的原創性更令人驚嘆,竹林、客棧、俠女、書生等意象至今仍被延用。誠如黃建業教授所言: 「《龍門客棧》的重要性在於,…..當時電影已經開始重視寫實性。我們把胡導演跟張徹分成一南一北,即北派武俠跟南派武俠兩種,南北美學其實剛好分庭抗禮:張徹較重肉搏與男性;胡導演重美學及文化歷史面,屬京派。在視野格局跟風格上,胡導演比較龐大,因為他的文化視野包含在整個大京派系統中,厚度大很多,尤其他講述明代歷史這方面,是過往武俠電影從沒有過的。張徹掌握的,大部分是清末的少林系統之歷史脈絡。從視覺風格來看,胡導演在明代晚期這塊發展得比較精彩,明顯比晚清末年的少林弟子系列來得更炫目,而且更能流露出導演的品質。 製造原型 《龍門客棧》對於武俠電影就像約翰‧福特(John Ford)1939年拍的《驛馬車》(Stagecoach)之於西部片。《驛馬車》厲害的地方,是在整個旅途中,可以看到之後種種不斷發展的西部典型人物。胡導演的《龍門客棧》的貢獻與重要性,也在於發展出《龍門客棧》這個原型系統。這個原型系統一如西部片,是可依賴的原型,很多人把中國武俠片跟西部片做比較,就因為其中有某些雷同性的價值。故以原型系統來看,無可否認的,《龍門客棧》是一個重大里程碑,這是很明確的。胡導演拍完這部之後,有多少武俠電影跟著拍,至今依然…。 敘事:角色與佈局 現在電影創作者一般都輕忽敘事電影,但敘事電影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創作角色和佈局。莎士比亞是這方面的高手;延伸到電影中,希區考克是高手;延伸到中國武俠片裡,胡導演在這方面絕對是高手。所以這一塊若沒有深入討論的話,我們不會知道胡導演在武俠電影為什麼那麼重要。 其實他不單只是在所謂的美學──視覺、視野──問題上重要,我覺得他在敘事中,對於人物的原創性,也是非常精妙的。在《龍門客棧》之前,沒有人看過這樣的太監、這樣的書生,也沒有人創造出上官靈鳳那樣的俠女,我覺得這些原型其實才是我們應該探究的原創力….。直到目前,武俠片創作出來的許多元素,都還是跟著胡導演所開發的大園地在走,這個園地當然是厲害的。這個系統從哪來?就是從《龍門客棧》來。….胡導演為什麼具有那麼大的原創力,來創作出這些人物,我覺得是匪夷所思的。….」 以上所言,只是其中一角。胡導的電影、文學、美學,其實一直沒有被真正的、有系統的討論過,這次的展覽,就是想起個頭,集合各家,重新檢視,希望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而胡導的創作軌跡,其實在後輩電影人的身上亦不斷輪迴,如中西文化的衝突或交融,在他身上、在他的作品裡不時流露,在李安、吳宇森、葉錦添、徐克、王家衛等人的經驗裡,也不時有著重疊之處,只是時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放到文化的長河裡綜觀,胡導在文化上的貢獻及成就,都不容抹煞,這也是其作品至今不死的原因之一,更是本館此次邀請各位藝術家、文學家、導演或電影工作者時,眾人多半一口應允之故。因為,他們都想為胡導演做點事! 參、活動內容 一、展覽名稱,「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 二、展覽時間 開幕:民國101年7月3日(二),下午2點記者會,晚間7點開幕式 展期:民國101年7月4日(三)至8月26日(日),為期約八週 三、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主展場 四、執行團隊: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台北當代藝術館 策展人:張靚蓓館長、石瑞仁館長 展場規劃統籌:薛惠玲、林羽婕 顧問: 王 童 先生(導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電影創作學系 系主任兼教授) 石 雋 先生(國際知名演員/胡金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李天礢 先生 (台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共同主持人) 李道明 先生 (台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共同主持人) 胡惟堯 女士(作家/胡導演姪女) 徐 楓 女士(國際知名演員/湯城董事局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胡金銓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昭珍 女士 (台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共同主持人) 舒 琪 先生(導演/影評人/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張艾嘉 女士(國際知名演員/電影導演) 彭雪芬 女士(《大輪迴》女主角/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黃建業 先生(影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 盧非易 先生 (台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共同主持人) 鍾 玲 女士(金銓電影公司編劇/香港浸惠大學文學院院長) 鄭佩佩 女士(國際知名演員/美國胡金銓基金會董事) 肆、展覽設計規劃 一、參展藝術家:胡金銓及葉錦添、吳俊輝、黃文英、黃美清、陳昌仁、徐克等 策展方式:解構胡金銓創作題材、穿透性的區隔元素,建構單元空間的獨立性,並與其他展區聯繫。 以視覺與聽覺的體驗,形塑參觀者對胡金銓導演作品的概念,將胡金銓電影作品精華元素以重新的配置方式,建立參觀者與胡導演作品相互的互動關係。 二、展覽發想與內容 A.實物展(201室):胡導生平簡介,搭配個人照、各類作品及導演椅等相關文物展出 展覽內容: 1. 原件:包括人物照、漫畫與時事漫畫、素描/水彩、書畫等。 2. 電影:包括有《龍門客棧》、《俠女》、《怒》、《迎春閣之風波》、《山中傳奇》、《空山靈雨》影片的場景手稿、服裝與道具及其參考資料、工作照、造型照、定裝照及場景平面圖、分鏡表與影片對照播映與全部電影作品海報(包含不同版本)、宣傳劇照、DM、廣告等資料;另有播映與副導及導演作品,如《龍門客棧》演出盛況的電影精華片段;《俠女》竹林大戰畫面單格播映;《張羽煮海》素描草圖、水墨草圖、設計稿、定稿及故事手稿等。 B.裝置藝術展(當代藝術家向胡導演致敬,或與胡導演的對話) 1.徐克 (105展室) 簡歷:香港著名導演、編劇、監製、演員。生於越南,1996年移居香港,後至美攻讀電影。1977年回港後,先在無線電視擔任編導,後轉投佳藝電視,佳視倒閉後轉入電影圈發展,執導《蝶變》一片嶄露頭角,是當時香港電影新浪潮重要人物之一。1984年與妻子施南生組電影工作室,憑《笑傲江湖》《黃飛鴻》等片享譽海內外,終結了舊港式武打片,為香港電影開創了新時代。 內容:徐克與胡導演書法對話。《笑傲江湖》是徐導演與胡金銓導演在電影創作中的對話,也因為這樣的對話激起華語武俠電影新的火花。雖然創作過程中,兩位導演有著部份理念上的差異,但20多年過去了,徐克導演開始練字寫書法,以書法沈澱心靈的同時,默默地與胡金銓導演交心。此次展覽將以徐克導演提獻給胡導演及本次展覽的書法,採用科技手法,進行創意性的對話,虛實相生、天上人間的相顧對談。 2.陳昌仁先生(106展室) 簡歷:現任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電影學系教授。 歷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 明尼蘇達大學比較文學系 日本成蹊大學等。 曾參與多部電影製作如 Psycho (1997) dir. Gus Van Sant, 楊德昌之《一一》(2000) 等。評論作品發表於 New Left Review, 中國時報,電影欣賞等。 內容:「電影本事」。 經由電影與互動多媒體裝置藝術的結合,再現並審視胡金銓電影如何成功融合中國藝術傳統及影視媒體科技的美學創新,冀能以實用之電影美學範例,來激發新世紀之視覺想像,傳承經典,啓發電影美學的新生。 主題包括:時間的實像,影像的虛實相生,構圖之美,凝視的多重面相,敘事與形式的辯證關係等。 3. 葉怡利 女士 (107展室) 簡歷:葉怡利是當代藝術館所推薦的行動藝術家,她的行動藝術融合錄像、偶發、 Cosplay 與表演的元素,創造出獨特的行動語彙,並透過錄影與攝影留下行動的紀錄文件;她的作品看似 Kuso 、無厘頭並帶有達達主義式的惡搞,然而她卻試圖探討在次文化現象表象下,有關全球化、資本主義、資訊社會與消費文化的議題,同時,她也透過藝術行動,凸顯出當代社會中人際疏離的現象,例如在作品「Sweet and Rosy Hugs給你如甜心玫瑰般的千人抱抱」的計畫中,葉怡利在十個不同的城市各擁抱一百個人並分送玫瑰花給被擁抱者,藝術家刻意藉由 Cosplay 的隱藏自我與擁抱的親密行為之間的對比,探討弔詭的人際互動。 內容:以電影佈景為素材,製作可替換拉幕,讓觀眾親自動手體會,呈現不同景片下的電影場景。再者,以胡金銓導演的電影作品,武打為元素,製作Kuso影音供民眾體驗,超現實主義與電影對於打鬥的概念。 4.葉錦添先生(108展室) 簡歷:畢業于香港理工學院高級攝影專業。 自 1986年參與第一部電影《英雄本色》起,20年來,參與多部電影、戲劇的美術、服裝製作。 合作對象包括吳宇森、李安、蔡明亮、田壯壯、李少紅、關錦鵬、陳國富、陳凱歌、馮小剛等知名導演。 台灣著名表演團體雲門舞集、當代傳奇劇場、漢唐樂府、太古踏舞團、優劇場等。 創作足跡遍及中國、奧地利、法 國、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 他在《樓蘭女》、《橘子紅了》、《誘僧》、《雙瞳》、《韓熙載夜宴圖》、《八月雪》、《長生殿》中的服裝、美術,亦受到國際矚目。 曾以《臥虎藏龍》、《夜宴》等片獲奧斯卡金像獎、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內容:哪怕是90後的年輕人,沒有多少人會真正認識胡金銓。以浮躁卻充滿動感變化無窮的多維思想的現代年輕人心中,他們追逐的世界上最新潮的事物,這種需要漫長時間所琢磨出來的美學,很難讓他們能持久的關注,更難說理解個中的玄妙。胡金銓的創造力縱然豐富,博學多聞,卻很難在當今的新世代產生廣泛的溝通,我想從這個不容易發生的邂逅上進入。 在一個場域內,兩個不同的世界互相散發出來的氣息,在一個靜止的空間內交流,一個故事的場景,迎合了一個空間的結構,空間不大,卻可以三面的觀賞,看到裡面細微末節的細節。一邊是胡金銓本人在電視裡講話的片段,他就如往常一樣暢談人生,他的理念他的想法,我們可以直接聽到他親切爽朗的聲音,回蕩在空間內,牆上掛著《空山靈雨》的海報。在他前面,坐著一個在等待中顯得不安的個體,她身上穿著時尚的衣服,又披上了戲衣,但是我們無從在這裡知道她所穿的衣服,是她的選擇,還是被指定的,好像暫時又忘記了一切,而開始專注的與電視中的人物交流,甚至她好玩的戴著古代的斗笠,用獨特的眼光在審視著,並審美著這些服裝的美感,她的心思空懸在這個空間之內,沒有想法,等待著不知名電話的回音,手中不斷發著短信,證明她等待了已經很久。身旁還有一個臨時的衣架,掛著不同角色的衣服。 兩種存在體都是帶有非常強烈的不確定性,隨時會離開這個房間,但是至少在這一些時間裡,在某個關節點上,他們同時互看著對方,她也開始在審美這個前輩的智慧,對比著自己的美感經驗,他們沒有多大的接觸,就像《空山靈雨》一樣,各自空在。 5.黃美清女士(202展室) 簡歷:法國巴黎École internationle du théâter Jacques Lecoq劇場設計系畢業。 1996年起投身於電影美術、敘事空間以及劇場設計。 在廣告影片製作擔任美術與副導工作至今。 電影美術設計作品有《流浪神狗人》、《一席之地》、《艋舺》等,並以《一席之地》、《艋舺》連續兩年獲台北電影獎最佳美術設計。近作有《痞子英雄首部曲》、《愛》。 內容:以胡金銓導演在「張羽煮海」美術創作手稿中獨樹一格的色彩運用與筆觸為元素發想,展現胡導演不同以往的手稿展覽。 6.黃文英 女士 (203展室) 簡歷:1994年開始與侯孝賢導演合作,擔任美術指導,並於2000年共同成立三視公司,從事電影及電視廣告製作。 參與電影包括《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千禧曼波》等,其中《好男好女》、《海上花》等均在國際影展終獲得美術設計獎。 內容: 『出發』與『探索』。 做為一個美術設計師或電影從業人員,每一部片幾乎都是一個「出發」與「探索」的旅程。在70'年代,胡金銓導演往韓國去尋求新的突破或新的視覺感官刺激。身為美術師,我們也常常想在限制中尋找符合劇中時空的新刺激;或更具體的說,尋覓一些有趣而美麗的質材或布料,來建構一個時空氛圍或情境。有點像是尋找創作生命中的長生不老之藥,讓自己得以穿越與突破。 這一次很幸運地可以到韓國、烏茲別克、印度、日本、中國大陸等地找布料。希望屬於我需佈展的小空間中,至少有一整面牆,想將各式布樣,不管是胡金銓導演遺留下來的材質,或我在不同地方找著的,用紙框一個一個裱裝起來,呈現或掛在牆面上其間,透過道具陳設,營造具古意的生活氛圍。 7.吳俊輝先生 (204展室) 簡歷:美國紐約巴得學院米爾頓.艾佛利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 目前任教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攻數位影音、實驗電影、新形式影像及新媒體藝術製作。 作品曾多次在國際各實驗電影展或藝術博覽會、美術館演出。 內容:《迷霧傳說》。 這是一件三螢幕投影的影像裝置作品,從多部胡金銓導演的經典電影中的影像發展而成,其中以《空山靈雨》與《山中傳奇》兩部電影中瀰漫的霧氣為主要的視覺意象。在這件作品中,迷霧始終以不同的速率不斷地擴散、漫延與消逝著,一直循環不已。從《龍門客棧》與《俠女》等多部電影中截取俠客快速的身影與武俠動作的局部特寫,不論是飛躍或疾行,透過速度的改變與快速的剪接,使這些俠客在迷霧中忽影忽現,稍縱即逝。電影的空間透過三個螢幕投影延展開來,讓這些俠客遊走在三個不同的影像空間中,時而飛躍穿梭其間,時而展現動線的對稱性,卻從未完整現身,讓觀者無法看清原來電影中的俠客。而這些神出鬼沒的身影正干預著原有敘事的進行,原有的敘事被迷霧改變而漸漸消失的過程,正呼應著胡金銓導演在《空山靈雨》與《山中傳奇》兩部電影裡呈現的一種空的禪意。 C.影展 (2樓視聽室) 1. 演,放映胡金銓導演早年以金銓為藝名,所演出之電影作品精選,如《雪裡紅》(1955)、《長巷》(1955)《畸人艷婦》(1959)等。 2. 導,《大醉俠》(1966)、《龍門客棧》(1967)、《俠女》(1970)、《忠烈圖》(1975)、《山中傳奇》(1979)。 3. 映,李安、徐克、王童、張艾嘉、黃建業、葉錦添、侯孝賢(侯導尚在敲定訪問時間)與胡金銓導演之對話精華,並放映法國導演Hubert Niogret拍攝的紀錄片《king Hu》。 D.專書出版:電影欣賞 1. 電影美學:陳儒修先生、林文淇先生、聞天祥先生、黃建業先生、陳昌仁先生、 Roger Garcia,、Charles Tesson等。 2.與胡金銓對話:鍾阿城先生、鍾玲女士、李歐梵先生、張錯先生、舒國治先生、卜大中先生、舒琪先生、馮毓嵩先生、胡惟堯女士、鄭佩佩女士、江青女士等。 3.訪問:導演徐克、導演李安、導演王童、導演張艾嘉、攝影師華慧英、評論黃建業教授、藝術家葉錦添、陳昌仁先生,等待回音者有侯孝賢導演、蔡明亮導演等。 E.推廣教育活動 包括深度講座、兒童夏令營、工作坊、週日專家導覽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