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upn-taipei news-art show-2012-11-19-03-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佈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佈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以公開徵件方式徵求展覽提案,由呂岱如獲選出任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參展藝術家包括許家維、白伯恩(Bernd Behr)與凱特里娜.色達(Kateřina Šedá)。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總共徵得六件提案參與評選,評審團由台灣策展人林平、王嘉驥、徐文瑞、張芳薇與斯洛維尼亞盧比亞那當代藝術館館長仁卡.帕朵維尼克(Zdenka Badovinac, Moderna galerij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Ljubljana)組成。獲選提案對台灣館提出了新的省思與想像,其中勾勒當代藝術擺盪於想像力與批判力之間的行動關係,積極啟動互為主體性的實踐可能。該案並敏銳地考察台灣館於威尼斯雙年展的整體效力,最後獲得評審團之青睞獲選。
據擔綱本屆策展工作的呂岱如表示:「這個展覽計畫從『台灣館』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歷史處境與現況出發,作為策展所積極回應的脈絡與舞台背景,從策展人與藝術家的敘事與創作,構建多層平行對主體化問題的穿透與探索。這次策展計畫將不只把台灣館視為展覽空間場域,而是一個在時間軸線上不斷推演的概念,以此呼應我對探究自身文化主體性的觀照與實踐。」展覽的核心概念軸線從敘事的解構、歷史書寫、主體身分認同展開,聚焦於想像力的作用與藝術於現實生活的能動性。相對也呼應了此屆大會策展主題「百科殿堂」 (The Encyclopedic Palace)中對想像力的召喚與實踐。
參展藝術家許家維(Chia-Wei Hsu,台灣,1983年生),擅長以錄像裝置的多重空間層次表現來探討影像敘事的主題,將當代景觀製造的機制暴露還原,也將攝影對象主體之記憶、想像、認同等感性面向織連串起。事件與表演同時疊置於影像的敘事與現實空間裡,猶如在作品現場開展出一條通往想像的甬道,讓觀者在進入作品之時,踏入半真半幻的化境,更標繪出現實與想像之間永遠並置的蟲洞空間。
白伯恩(Bernd Behr,台灣∕德國,b. 1976)的創作採用視覺考古學的推理方式,研究由影像、敘事與人為環境所形塑並陳的歷史節點,並將他個人的研究與想像,以錄像、攝影、雕塑或是文字等形式再度編置進入歷史事件裡。透過介入的新敘事結構,歷史面貌將隨著新舊人為框架的置入與剝離,而被凸顯還原,獲得重新被思索、理解的機會。
凱特里娜.色達(Kateřina Šedá,捷克,1977生)的藝術實踐關注社群結構、都市空間中的情感網絡、文化認同、日常政治等議題,經由創造社會遊戲或社會雕塑的方式,在一個微型聚落中,邀集社群中的個人參與,共同開展一段改變現實問題、介入意識形態與認同的實驗。當其藝術創造過程成為翻轉現實的支點時,這份參與經驗兌換為社群裡個體的主體化過程;新的現實、認同與身分從一場想像的遊戲展開。
訂於2013年六月一日開展的「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本屆主題館策劃由義大利策展人馬西彌利亞諾.喬奧尼(Massimiliano Gioni)擔綱,提出具宏觀視野的展覽主題「百科殿堂」(The Encyclopedic Palace),而各國家館的參展議題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脈絡同樣受各界重視;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國家數目每屆持續增加,而許多國家館近年也陸續提出新的作法,舉例2011年的波蘭館邀請以色列藝術家葉.芭塔娜(Yael Bartana)提出個展;而德國館繼2009年由英國藝術家里安.基里克(Liam Gillick)代表參展後,2013年中國藝術家艾未未也將代表德國館展出。顯現各國家館無不積極展現其新的可能展出形式與對國家館相關議題的探索。
本館辦理「威尼斯雙年展」之參展,已逾17年。歷經9屆的參展,位於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的「台灣館」已深入人心,在威尼斯大會佔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在台灣,「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更是本地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備受藝術界關注。幾屆下來,本館深深體認到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對於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對話的開展,以及國內藝術發展的推進十分重要,所以對於「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辦理之機制,無不嘗試突破,適時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隨著參展國家與機構的增加,威尼斯大會辦理規模日益擴大,尤其是面對同為亞洲展覽館的崛起,要如何保持既有優勢,爭取更優異的表現,係「台灣館」必須面對的課題。放眼未來,仍需思考新的作法來回應威尼斯雙年展藝術與展覽生態的變遷,以及國內藝壇的殷殷期盼。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簡歷:
呂岱如,出生於1977年,台灣台北。目前從事獨立策展與寫作,居於台北。
於倫敦大學高德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完成藝術史碩士學位後,返台投入當代藝術研究,並從研究助理的工作開始進入策展領域,先後曾任2004年台北雙年展《在乎現實嗎?》、2006年上海雙年展《超設計》的策展助理,往後逐步展開獨立策展與各式合作計畫。2006至2008年,赴斯德哥爾摩參與CuratorLab策展實驗室的進修課程與駐村,在當地開始策劃藝術活動。2007年在伊斯坦堡,協同策劃《大家族企業》(Big Family Business),經營實驗性的藝術空間,以當地雙年展作為文本脈絡、藝術家與觀眾來源,進行為期一個月機動式的展演、座談與評論勞動。2008年獲選參與柏林雙年展年輕策展人工作坊。同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安南.亞珥仔(Adnan Yildiz)協同策劃《好流氓》(Good Gangsters in Town),將展覽生產直接作為策展研究與展示的對象,和藝術家一起進行了一場後設展覽、批判展演機制的實驗。同年隨赴紐約ISCP駐村。
2009至2011年間,她在北京與台北參與了不同的環境運動與組織,對社會、政治議題展開不同面向的拓展與實踐。2011年策劃展覽《不可小覷:十組藝術家對能源和災難的想像策略》,作為藝術實踐與社會運動碰撞的探索。她長期關注於觀念性的策展實驗,在機制內外尋求連結與對話契機,在現實社會場景與藝術再現的平台間,梳理另類的生產關係,創造政治的能動性。
紙上策展作品包括《點子發電機》、協同策劃《二頁》,皆於典藏今藝術發表。近日藝評文章散見香港藝術雜誌Pipeline。
附圖說明: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呂岱如個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