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upn-taipei news-social-2012-7-25-19-獨食小老外、營養大危機?2012年兒童外食狀況調查報告

獨食小老外、營養大危機? 2012年兒童外食狀況調查報告 我的早餐是… 「餅乾配香蕉牛奶」、「一個荷包蛋」、「沒吃」 我的晚餐是… 「剉冰、巧克力牛奶」、「兩根熱狗」、「一碗飯+一盒豆腐」、  「三餐總是在外,人人都是老外」的說法似乎不會過時,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忙碌、雙薪家庭的增加,外食情形已經越來越普遍,不僅大人外食,孩子們的三餐也經常在外解決。根據兒盟調查發現,六成(61.4%)孩子的早餐經常外食,較六年前(2006年)增加一成左右,另外三成(31%)孩子的晚餐經常外食。正值暑假期間,少了學校把關的營養午餐,孩子們外食的機會勢必更增加,他們到底吃下些什麼?是不是符合營養和衛生,更值得關注。兒盟今天召開記者會,公佈了「2012年兒童外食狀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有三成三的孩子每週要獨自外食,少了大人的把關和陪伴,出現了五大問題行為包括把零食當正餐:調查發現,有四成二(41.9%)的孩子曾經把爸媽給的餐費拿去買零食、飲料吃。怕胖而少吃:在減肥浪潮的席捲之下,有七成的孩子會選擇低熱量的食物,二成四(23.7%)總是或經常如此;四成四(44%)的孩子曾經為了怕胖而少吃一點或沒吃。省錢而不吃:爸媽給孩子飯錢並不能確定孩子真的有吃?調查發現有五成二(51.8%)孩子曾餓肚子把錢省下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成三經常如此,孩子的營養堪憂。偏食而亂吃:有七成(70.4%)的孩子曾經在買東西時,只選自己愛吃,不管有沒有營養。除此之外調查也發現,近兩成(18.5%)孩子不會注意食物乾淨衛生,近三成(27.8%)很少注意食物的保存期限,實在令人擔心孩子外食吃下不該吃的食物。進一步分析「外食問題行為量表」發現,有六成三孩子已出現外食問題行為,其中近一成(9.1%)更已達高度危險級。  兒盟研究發展處邱靖惠組長表示:孩子的飲食問題行為直接影響的就是營養攝取情形,調查發現外食兒童吃的內容也出現了三大營養危機:蔬果攝取不足:有高達七成五孩子晚餐沒有天天吃新鮮水果,四成三晚餐沒有天天吃新鮮蔬菜。垃圾食物吃太多:三成(32.2%)的外食兒童每周吃一次以上的油炸食物,較非外食兒童(26%)高、三成(30.5%)的外食兒童每天喝一瓶以上的含糖飲料,較非外食兒童(19%)高出許多。此外實際抽查也發現一成(9%)的孩子選擇不吃早餐、4.8%不吃晚餐,外食兒童有一餐沒一餐的情形也令人擔心。營養不均衡、三餐不正常等危機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調查發現經常外食的孩子中有一成五(14.8%)會便秘,較非外食兒童嚴重,除此之外也發現,外食問題行為達「高度危險級」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20.7)比一般孩子高(BMI=19.9)、明顯較肥胖(達顯著差異)。記者會現場也邀請到台大醫院的翁慧玲營養師,跟大家分享不正確的外食習慣對兒童健康造成的影響,並現場教導小朋友們如何挑選健康、營養的食物,翁營養師說:「買早餐時十個小朋友有九個會挑選紅茶,而且以為紅茶是健康的飲料,其實成長中的孩子,盡量攝取多鈣質或蛋白質的飲料,如牛奶、豆漿會更好。」兒福聯盟表示,其實有六成的孩子表示希望有更多機會吃到家人煮的飯,家人準備的正餐不僅較為衛生、營養,更可以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並培養親子關係,可以說是好處多多。雖然說天天自己煮的困難度很高,但陪伴孩子用餐、替孩子三餐把關卻是相當重要的。兒盟提出了「健康飲食135運動」,1定要陪伴、一週煮3餐、一日5蔬果,家長的用心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吃得營養、更可以從小建立孩子們正確的飲食習慣,贏在「健康」的起跑點上。 「2012年兒童外食狀況調查報告」主要在瞭解孩子外食怎麼吃、吃進了什麼以及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於今年4月9日至4月20日期間針對台灣五到八年級進行抽樣施測,總計發出1,59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28份,回收率達89.6%;在98%的信心水準之下,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3%。以下是調查的重要發現: 早餐趕著吃、晚餐隨便吃 六成兒童早餐經常外食、三成晚餐經常外食,平均每天211元  調查發現六成(61.4%)孩子的早餐經常外食,較六年前(2006)增加一成左右、國中學童早餐外食之比例,也較國小學童高一成(9.8%);而三成(31%)孩子的晚餐經常外食。進一步瞭解孩子外食都吃些什麼,調查發現孩子早餐最常外食的地點是早餐店(88.7%)和超商(77.9%),最常吃的前三大食物則分別為:「三明治」(56.2%)、「蛋餅」(56%)、「飯糰」(39.5%)。營養師常呼籲早餐是「吃得像皇帝」的重要一餐,但因為趕著上班上學,孩子的早餐選擇大都以方便、容易攜帶為考量,但會不會因此忽略了食物的衛生和營養?值得進一步關注。晚餐外食部分,孩子最常選擇孩子是小吃店(79.5%)和超商(77.9%),最常吃的前三大食物分別為:「麵」(55%)、「滷肉飯/雞肉飯」(44.8%)、「薯條」(44.5%)。「麵」,孩子的晚餐選擇似乎以澱粉為主的「吃飽」為考量,缺乏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更令人擔心的是,一般認為屬於「垃圾食物」的薯條竟也成了孩子的正餐選擇?進一步統計,兒童早餐外食平均花費43元,午餐平均花費77元,晚餐平均花費91元;平均一天就要花費211元,消費物價飛漲,外食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筆沈重的消費。 獨自外食,近一成沒吃早餐,六成三孩子出現外食問題行為  不僅是「三餐老是在外」,孩子們還需要獨自覓食。調查發現三成三的孩子每週需要獨自處理飲食,包括「家長給錢讓他自己去買」或「自己做來吃」,除此之外,隨機調查孩子午餐與晚餐內容,也發現有一成(9%)的孩子選擇不吃早餐、4.8%不吃晚餐。  兒盟邱靖惠組長表示:外食或許對忙碌現代人來說,可能是必然的趨勢,但令我們擔心的是,竟有三成以上的孩子每週要「獨自外食」,三餐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把關,六成三的孩子們已經出現外食問題行為,一成(9.1%)更已達高度危險級。  【問題行為一】把零食當成正餐吃 「餅乾」、「剉冰」、「兩根熱狗」….,這些是孩子們自己所購買的正餐內容。當孩子沒有大人陪伴購買時,有三成六(36%)的孩子曾經選擇他們喜歡吃、卻不一定營養的零食,四成二(41.9%)的孩子曾經把爸媽給的餐費拿去買零食、飲料吃,甚至有一成孩子經常如此,長期下來令人擔心。  【問題行為二】怕胖而少吃或不吃 由於媒體、偶像所傳達「紙片人」風潮下,孩子也逐漸出現「瘦才會漂亮」、「少吃才會瘦」的迷失。調查發現有七成的孩子曾經買低熱量的東西吃,二成四(23.7%)總是或經常如此;除此之外更有四成四(44%)的孩子曾經為了怕胖而少吃一點或沒吃,實在令人擔心是否會對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造成健康威脅。  【問題行為三】省錢而不吃,拿去買喜歡的東西 調查發現有五成二(51.8%)的孩子曾把錢省下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成三經常如此。對還不懂得金錢的規劃與使用的孩子來說,貿然只提供金錢而缺乏教育和把關,實在令人擔心孩子真能如大人期待將錢用在「吃」的項目上。  【問題行為四】偏食而亂吃,不管有無營養 有七成(70.4%)的孩子曾經在買東西時,只選自己愛吃,不管有沒有營養,22.7%經常如此。以孩子於早餐店購買的飲料為例,六成八的孩子會選擇較無營養成分的紅茶、奶茶,而不是營養的豆漿/米漿(39.7%)、或牛奶(30.9%)。  【問題行為五】吃下不該吃,忽略近衛生和保存期限 在食品安全部分,調查發現近兩成(18.5%)孩子不會注意乾淨衛生,近三成(27.8%)很少注意食物的保存期限,也難怪潛在衛生問題較高的小吃店,會是兒童最常外食的地點。  總結上述結果,我們進一步檢視「外食問題行為量表」,結果發現六成三以上都出現外食問題行為,而中度危險級(2-3個問題行為)有二成七(26.5%),屬於嚴重高度危險級比例則將近一成(9.1%)。而國中學童外食問題更為嚴重達七成(69.9%),較國小學童(54%)高了一成六(15.9%)。 三大營養危機造成兒童便秘、肥胖、營養缺乏? 邱靖惠組長表示,不正確的外食行為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營養攝取,調查進一步檢視孩子的外食內容發現出現了三大營養危機: 【危機一】蔬果攝取不夠多 依照衛生署所給予的飲食建議,每天應該吃五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的蔬菜水果。但檢視孩子晚餐的攝取情形時,會發現有高達七成五孩子晚餐沒有天天吃新鮮水果,四成三晚餐沒有天天吃新鮮蔬菜。一般外食吃到蔬菜水果原本就較為困難,超商賣的價格又相對較高,難怪孩子在衡量其金額後,會放棄攝取維生素和纖維質了。 【危機二】垃圾食物吃太多 進一步比較外食兒童與其他兒童喝含糖飲料、吃油炸食物的狀況,會發現外食兒童吃垃圾食物的比例,明顯較其他兒童高。三成(30.5%)的外食兒童每天喝一瓶以上的含糖飲料,較非外食兒童(19%)高出許多;三成(32.2%)的外食兒童每周吃一次以上的油炸食物,也較非外食兒童(26%)高。 【危機三】有一餐沒一餐 此外,隨機調查孩子當天早餐與前一天晚餐吃了什麼,發現近一成(9%)的孩子沒吃早餐、4.8%孩子沒吃晚餐。無論是為了怕胖不吃、省錢想買其他東西或是來不及吃等原因….都令人擔心,外食兒童長期不正常的三餐飲食習慣會導致營養缺乏,影響孩子成長發育。 不正確的外食行為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營養缺乏等危機,也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調查「外食兒童」與「非外食兒童」的便秘情形,外食的孩子有一成五(14.8%)會便秘,較非外食兒童(10.5%)嚴重。調查也發現,外食問題行為達「高度危險級」兒童,與其他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比較,發現前者的BMI值(20.7)較後者的BMI值(19.9)高,且達顯著差異,顯示外食危險行為過多的話,會導致兒童較肥胖。 健康飲食135, 陪伴用餐贏在健康的起跑點上 調查中也發現,近兩成(18.7%)的家長一個禮拜中,下廚的天數不到(含)兩天,也難怪六成的孩子表示希望有更多機會吃到家人煮的飯。家人準備的正餐不僅較為衛生、營養,更可以建立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調查比較「爸媽每天煮飯」的兒童,跟「爸媽沒有每天煮飯」兒童的危險外食行為發現,「爸媽沒有每天煮飯」兒童有問題外食行為的比例高出一成(12.2%)左右。國外研究亦發現,在家用餐可建立幼兒正確飲食習慣,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較低。除此之外,家人同桌用餐更可以促進親子關係,可以說是好處多多。 兒盟邱靖惠組長表示:對現代忙碌的爸媽來說,餐餐都下廚似乎是強人所難,但陪伴孩子用餐、幫孩子的三餐把關是為人父母必須負起的健康責任,兒盟提出了「健康飲食135運動」,號召大家一起來陪伴孩子能吃得營養,從小打好健康的底子! J 1定要陪伴:根據兒盟調查,近三成八(37.6%)的孩子,一星期中跟爸媽同桌吃飯的天數竟只有在三天以下?!孩子錯誤的外食購買行為,也反映著親子關係疏離的狀況。透過陪伴孩子購買外食,可以協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飲食習慣;一起用餐更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J 一周煮3餐:對於現代工作繁忙的家長來說,天天親自煮飯給孩子吃實在不容易,但偶爾的下廚卻是對孩子最大的驚喜。兒盟建議,家長可以利用較為空閒的週末煮2餐,平日煮1天早餐,透過這些「餐桌時間」,為孩子補足平時缺乏的營養,並累積親子間的更多互動瞭解。 J 一日5蔬果:建議家長常購買新鮮蔬菜、水果放置於家中,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更容易地攝取纖維質,達到「一日五蔬果」的需求,並教導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自己購買外食時,才會更容易選擇健康、營養的食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