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upn-legislative member-culture-07-27-05-現已有14項無形文化資產獲得保存 昨為27名保存者及12個保存團體舉行授證典禮   

 現已有14項無形文化資產獲得保存 昨為27名保存者及12個保存團體舉行授證典禮

  
   花蓮縣文化局自九十八年起,登錄無形文化資產,昨天文化局在花蓮縣府大禮堂,首度為花蓮縣登錄的十四項無形文化資產廿七名保存者,及十二個保存團體舉行授證典禮,由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代表縣長傅崐萁一一頒發登錄證書,肯定這群保存者對文化資產保存及文化傳承的貢獻。

  登陸5傳統藝術類、9民俗及有關文物類

   文化局九十八年起,陸續公告登錄無形文化資產,八年下來,已有五傳統藝術類,與九民俗及有關文物類獲得登錄保存。

   在民俗及有關文物類別,有「文面傳統」、「花蓮縣豐濱鄉豐濱部落阿美族傳統製陶」、「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阿美族里漏部落巫師祭儀」、「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大庄西拉雅族夜祭」、「聖地慈惠堂總堂開堂紀念日」、「花蓮勝安宮王母娘娘遶境活動」、「大陳新村阮弼真君祭典」、「阿美族Fakong部落ilisin(豐年祭)」、「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小米豐收歌)」。

   傳統藝術類,則有「布農族男子傳統服飾編織」、「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賽德克族陶賽(山里)部落傳統編織工藝」、「賽德克族傳統籐編工藝」。

   展現花蓮是個多族群的融洽社會

   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這十四項無形文化資產,分屬縣內數個族群,有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平埔族及漢民族所保有,足以展現花蓮是個多族群卻融合、多文化相互尊重的人文社會。

   陳淑美指出,以噶瑪蘭香蕉絲編織來說,是臺灣原住民各族中,「唯一」以香蕉絲編織、創作的傳統技藝。其餘祭典,則都保有各族群的傳統信仰,是花蓮的珍貴之寶、文化之最。

   全台僅存5位文面耆老

   花蓮有3位

   在傳統藝術類的文面傳統,全臺灣僅存五位文面耆老,花蓮便擁有三位,由陳清香、鄭好妹、林智妹三位所保存。

   長期投入文面傳統紀錄與保存的文史工作者田貴實,感謝文化局於九十八年,率先將文面文化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