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upn-taipei news-medical-2014-04-09-02- 科技創心、生活隨心 讓心肌梗塞患者拋開負荷

l 心導管治療40年來的終極目標 眾所期盼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引進 l 堵塞血管回春好撇步 恢復血流暢通後逐漸被人體吸收 凡走過卻不留痕跡 l 優異治療成效 完勝傳統金屬心臟支架 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 l 適用對象更多元 金屬過敏者也適用 上市前就有高人氣 超過8成民眾想選用 (台北訊)心血管疾病名列國人死因第二,其中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症)易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風險,尤其年初寒流來襲、單單2014年2月間即有152人猝死,不得不慎防。今(8)日由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發布國內最新、也是唯一針對高風險族群的風險認知調查發現[1],國內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僅有14.9%了解致病風險因子,尤其對於危險好發年紀更是認知不足,約13%民眾認知到男性大於45歲即進入危險的好發年齡、更僅有5.1%民眾認知到女性大於55歲即進入危險的好發年齡,顯示國人防範心臟病風險的警覺性低落到極為危險的水平。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殷偉賢醫師特別提醒,台灣每年有超過一萬五千多人死於心臟病,年年名列國人死因第二,且死亡率正逐年攀升[2],尤其近來青壯年患者有增加趨勢,但國人警覺不足,常常都等到發作才來擔憂後悔。 過去冠心病的治療方式以心導管治療植入心臟支架最為常見,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黃瑞仁理事長說明,醫界數十年來不斷嘗試發展出降低人體負擔、同時維持血流暢通的治療方式,因為金屬異物的植入或多或少都可能造成心血管的傷害與負擔,今年眾所期盼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終於引進,材質使用可分解的聚乳酸類生物材料,跟可吸收式手術縫線等醫材相同,全吸收式模架經臨床實驗證實其支撐血管、暢通血流的效能與傳統心臟支架相比毫不遜色,置入後的模架維持血管暢通並持續提供病灶血管良好的支撐讓動脈管徑大小定型,一年後逐漸被人體分解吸收、恢復血管自然狀態,而且不良事件發生率更有效降低[3],助於心血管長期的健康。模架的適用對象更多元,特別適合首次接受心導管治療或對金屬敏感的患者,也利於未來血管功能的恢復。而根據學會的最新調查顯示,7成民眾選擇治療產品時多優先考慮副作用低,因此也發現相較於傳統金屬心臟支架,「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未上市就有高人氣,有超過8成民眾未來將選擇「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作為治療首選1。 現場患者蔡全成先生分享使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術後改善,發病時年僅40歲的蔡先生回憶,雖自知家族有心臟病史,但認為因為自己還年紀正值青壯年、並有持續慢跑的習慣,所以出現胸腹悶痛、易喘的病症時,不以為意,直到嚴重發作才送到急診,被確診為心肌梗塞,一開始使用傳統金屬心臟支架,但症狀仍未消失、有部分血管未疏通,再次手術時便在主治醫師的評估下申請「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不只徹底解決悶痛等症狀,而且回診時更親眼看到模架分解吸收情況良好,血管慢慢恢復自然原貌,其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方志元醫師表示,心導管治療就好似為心血管搭建一個鷹架,提供足夠的支撐、並修復血管功能,然而功成身退以後就要能夠拆除鷹架、回復血管自然的面貌,降低對心血管的傷害。 國人年度死因第二名 高風險族群的警覺性極度不足 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殷偉賢醫師表示,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是因為膽固醇或脂肪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壁形成血栓,使得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因此變得狹窄或阻塞,一段時間後將使流向心臟的血液減少,導致胸悶、胸痛。如果動脈完全被血凝塊堵塞,使氧氣無法到達心臟,則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公告之冠心症高危險族群乃下列因素中發生至少3項:1.)大於45歲男性、大於55歲女性或停經後婦女、2.)家族有心臟病或猝死的病史、3.)高血壓、4.)高血脂、5.)糖尿病、6.)抽菸、7.)肥胖: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35.5吋)以上、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32吋)、8.)少運動(每周低於150分鐘)。 而國內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年齡不斷下降,然而許多青壯年不以為意,有鑑於此,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針對罹病的高風險族群進行首次風險認知度調查1,於2014年3月間總共收集了近1300份問卷,發現國內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僅有14.9%了解致病風險因子,尤其對於冠心病好發的危險年紀更是認知不足,約13%民眾認知到男性大於45歲即進入危險的好發年齡、更僅有5.1%民眾認知到女性大於55歲即進入危險的好發年齡,顯示國人防範心臟病風險的警覺性大幅不足。 堵塞血管回春好撇步 恢復血流暢通後逐漸被人體吸收 凡走過卻不留痕跡 過去冠心症治療方式以心導管治療植入心臟支架最為常見,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黃瑞仁理事長說明,醫界數十年來不斷嘗試發展出降低人體負擔同時維持血流暢通的治療方式,最早使用氣球擴張術,但其術後再狹窄率實在太高,後來便研發出傳統金屬心臟支架,在病灶處利用氣球撐大後置入支架延續血管暢通的效果,爾後更改良為「塗藥支架」持續降低術後的再降窄率,因為金屬異物的植入或多或少都可能造成心血管的傷害與負擔,因此也容易有血栓的風險。今年眾所期盼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終於引進,材質使用可分解的聚乳酸類生物材料,跟可吸收式手術縫線等醫材相同,全吸收式模架經臨床實驗證實其支撐血管、暢通血流的效能與傳統心臟支架相比毫不遜色,置入後的模架維持血管暢通並持續提供病灶血管良好的支撐讓動脈管徑大小定型,當血管強度固定不再需要模架之後,便逐漸被人體自然代謝分解吸收、不留永久結構[4]。換言之,其最大的優點是模架被人體吸收後,不會對血管產生機械性應力,逐步恢復血管自然狀態。不同於傳統心臟支架,冠狀動脈如果再度發生阻塞狹窄,而需要再次治療時,由於不受植入物的干擾,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方案較多,因此適用對象較以往更多元,特別適合首次接受心導管治療或對金屬敏感的患者。 臨床結果發現全吸收式模架的「血管內再狹窄比率(TLR) 」有效降低(塗藥支架為3.2%、可吸收模架為1.6%),其一年後不良事件發生率(心臟病發作、猝死等重大不良反應)相較前一代塗藥支架也降低(塗藥支架為5.5%、可吸收模架為5.2%)3,助於心血管長期的健康,也利於未來血管功能的恢復。根據學會的最新調查顯示,7成民眾選擇治療產品時多優先考慮副作用低,因此也發現相較於傳統金屬心臟支架,「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已經擁有高人氣,有超過8成民眾未來將選擇「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作為治療首選,目前各大醫療院所將率續開放使用,民眾請先向您的醫師諮詢、評估適用性。 心肌梗塞患者也能拋開負荷 感恩擁有second chance、second life 患者蔡全成先生分享使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術後改善,發病時年僅40歲的蔡先生回憶,雖自知家族有心臟病史,但認為因為自己還年紀正值青壯年、並有持續慢跑的習慣,所以出現胸部悶痛、易喘的病症時,仍不以為意,直到嚴重發作才送到急診,被確診為心肌梗塞,一開始使用傳統金屬心臟支架,但症狀仍未消失、有部分血管未疏通,再次手術時便在主治醫師的評估下申請「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不只徹底解決悶痛等症狀,而且回診時更親眼看到模架分解吸收後情況良好,血管慢慢恢復自然原貌,其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方志元醫師表示,心導管治療就好似為心血管搭建一個鷹架,提供足夠的支撐、並修復血管功能,然而功成身退以後就要能夠拆除鷹架、回復血管自然的面貌,降低對心血管的傷害。方醫師表示對於患者的治療,不只是追求改善疾病、更要追求生活品質的改善,恢復它們的人生色彩,現在蔡先生也對未來的健康生活更具信心,重新拾回對於慢跑的信心,更與醫師相約首度挑戰路跑成功。 冠狀動脈疾病已成全民威脅 青壯年也須提高警覺 自出生起,我們的血管壁上,就逐漸開始堆積脂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代謝能力、激素水準等指標下降,血管壁會逐漸形成阻塞而導致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症),因無法正常輸送血流、提供心肌足夠的氧氣與營養,進而引發胸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這也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殷偉賢秘書長特別提醒,因國人飲食西化、運動不足等生活惡習,發病年齡已逐漸下降,40-50歲青壯年族群起即有明顯升高趨勢2,心臟病不再是老年疾病,需提早重視、提早預防,並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尤其心臟病的患者仍需要適度運動,但需注意細節與負荷量,如:早晨、冬天避免沒吃藥就外出或跑步,完全不動反而對心臟不利,蔡先生便是大家最好的模範。

沒有留言: